近日出炉的金融数据显示,我国广义货币(M_2)增速近两个月有所企稳,8月社会融资规模和人民币贷款新增均高于市场预期,折射出在结构转型加快推进的背景下,金融数据在高基数上仍保持平稳增长,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稳固。
今年以来,金融总量增速放缓有多方面原因。首先,当前实体经济贷款需求相对偏弱。央行发布的银行家调查问卷显示,二季度贷款总体需求指数由一季度的71.6%回落至55.1%,是2004年有统计以来的最低值。前些年我国贷款需求相对旺盛,信贷增长放缓主要是受供给侧约束,现在贷款需求指数和贷款增速同向下降,表明信贷增长从供给侧约束转向了需求侧约束。
其次,项目储备数量依然不足。金融机构项目储备代表信贷投放的空间和后劲,其金额和数量变化能有效反映实体经济需求的强弱。有东部经济大省对辖内金融机构的调查显示,二季度金融机构项目储备金额和数量较一季度回落幅度均超过20个百分点。
再次,金融数据“挤水分”短期内会有下拉效应。规范和治理手工补息主要是压缩企业资金空转套利的空间,这也有利于引导资金脱虚向实。企业及时将闲置资金支付拖欠账款,一定程度上还会提高资金周转的效率。央行企业家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二季度企业资金周转指数、销售款回笼指数分别为60.2%、62.9%,均较去年同期回升1个百分点以上。可见,在“挤水分”后,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是实打实的,质效也在持续提升。
同时,存款结构出现相应变动。狭义货币(M_1)主要是单位活期存款,也有观点将M_1视为企业流动资金状况的反映。M_1会受到短期特殊因素的扰动,近期M_1增速持续下降就主要与治理手工补息、存款向理财分流、存款定期化等因素有关。从存款整体来看,近期存款总量仍保持增长,但活期存款尤其是企业活期存款出现一定分流。
事实上,随着经济金融体系现代化程度提高,货币总量指标与实体经济活动的相关性总体在下降。货币供应量与主要经济指标的相关性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产业结构的变化。与传统产业有所不同,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加依赖技术创新和资本市场。二是金融市场深度的变化。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深化会消化吸收部分货币供应量。三是货币边际效用的变化。大量货币如果没有用于消费和投资,货币供应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也会减弱。
因此,简单观察金融总量增速,已经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成效。当前,我国经济正在经历转型升级并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实体经济需要的货币信贷增长由供给侧约束转为需求侧约束,一味追求金融总量增长难度较大,还可能产生资金空转等“副作用”。相较而言,“淡化总量,重视质效”对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意义更大,盘活已有资金存量,健全市场化利率调控机制,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才能更好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姚 进)
转自:经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