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陷“洋奶源门”和“洋身份门”的施恩,在媒体愈演愈烈的声讨下终于承认了自己“假洋鬼子”的身份。施恩官方网站挂出董事会声明表示,施恩公司包括施恩品牌完全由华人拥有。
但让人难以接受的事实恰恰在于,无论是乳品行业之内还是扩展到其他行业,施恩都不是唯一的“假洋鬼子”。长期以来,种种披着“洋”皮的国货,以鱼目混珠的姿态充斥着中国消费市场,如号称意大利进口的吉诺·里兹服装,虚报德国总部的欧典地板,自称丹麦品牌的“香武仕”音响……此次的“施恩事件”虽与诸多普通国人无关,却恰恰扮演了压垮国人心理底线最后一根稻草的角色。
更准确地说,我们再次被“假洋鬼子”忽悠了。
当然,“假洋牌特供奶”大行其道,表明消费者存在不理性的一面,问题是,尽管洋品牌信任危机不断,但国内消费者的崇洋情结依然是冻而不僵。
说白了,不是消费者崇洋,而是内地有关部门的监管未能给人信心。试想,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中国国内奶粉行业几乎是整体性沦陷,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无论爱国情结多么浓烈,也不至于拿自己的身家性命来开玩笑,以身试毒。
不良商家紧紧抓住消费者的惊恐心理,通过“左手倒右手”的方式将自己打扮成“洋品牌”。消费者当然不缺乏维护自身利益的动力,但他们缺乏识破奸商诡计的专业能力。信息的不对称、资本和资源的相差悬殊,都决定了消费者单个与商家的博弈,没有太多的胜算把握。
真正能够托付的,仍将是法律的缜密和执法机构的尽责。加强市场销售渠道整顿,清理奶粉中的“假洋鬼子”固然重要,但倘若不能从行业整体上恢复公众对国产奶粉品牌、对中国奶粉质量监管体系的信心,这类“贴牌”、“出口转内销”的水货洋品牌,就注定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廖琨)
来源:中国水运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