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上涨之“中国责任论”站不住脚


时间:2012-04-24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石油市场很是闹腾。相关报道称,近10年,国际油价上涨十分迅猛。资料显示,2002年1月在伦敦上市的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曾经只有19.15美元/桶,而到了2012年3月则上升到124.91美元/桶。同期,在纽约上市的西德克萨斯原油价格从19.69美元/桶上升到106.14美元/桶。不难看出,在这10年间,伦敦油价和纽约油价分别上涨了552.3%和439.1%。目前,国际油价虽然处于高位,但还不算是历史最高水平。事实上,2008年上半年,国际油价曾经达到147美元/桶。


  国际油价上涨,除了部分产油国和靠炒作石油赚了些钱的国际投行高兴之外,相信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乐不起来。不仅中国的老百姓对油价上涨颇有微词,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老百姓都对油价上涨表示出不满,印尼等国家的老百姓甚至还采取行动对油价上涨发出抗议。于是乎,国际社会的抱怨声乃至谩骂声便不绝于耳。而一不小心,中国成为国际上受到责难的“靶子”,认为正是由于来自中国的需求不断扩大才导致国际油价不断攀升。


  不可否认,随着中国成为当今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经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但在国际油价暴涨的问题上,鼓吹“中国责任论”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对于中国在国际油价上涨过程中的角色判断一定要客观,既要看到中国因素对国际石油市场影响越来越大,又不能夸大中国因素对于国际油价上涨的影响。


  多因素致国际油价飙涨


  自1992年中国从石油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以来,中国进口石油的规模越来越大。据海关统计,2011年,中国进口原油2.538亿吨,比2001年增加321.2%。从进口价格来看,2001年到2011年,中国进口原油平均到岸价格由每吨193.6美元上升到每吨774.94美元,10年间进口原油的平均价格上涨了300.3%。不难看出,在国际石油市场一片“涨”声之中,中国进口石油的价格涨幅相对来说并不是很大。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并没有跟着国际油价的上涨“起哄”,来自中国的进口需求反而对国际油价起到了“拖后腿”作用。


  其实,石油资源的日益稀缺才是导致国际油价长期走高的根本原因。


  此外,美国才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美国一直以来对石油需求的增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转化为今天美国石油需求的存量。从现阶段国际石油市场来看,美国“贡献”的巨大需求体现在“存量”方面,而中国所“贡献”的需求对世界石油需求来说更多体现为较大规模的“增量”。遗憾的是,当今国际油价的变化恰恰对“增量”最为敏感,或许这也体现出了边际定价效应。


  国际油价上涨还有一些“临时工”性质的推手。在战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被称为“七姊妹”的西方石油公司垄断着国际石油价格,但“七姊妹”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基本上还属于“维稳”性质。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石油输出国组织又成为国际油价新的推手,虽然也是“维稳”,但其角色定位基本上还是立足于限产保价。进入21世纪,随着国际金融市场上流动性过剩,石油衍生品交易规模迅速膨胀,参与油价投机的国际投行更是唯恐油价不乱。其实,将国际油价的保障完全归咎于国际投行也不一定厚道,况且国际社会还有许多同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被过度波动的油价“拖下水”。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