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形同虚设 治病却会“致”病


时间:2012-05-03





中国有句古话“良药苦口利于病”。然而,在日前央视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播出后,胶囊安全随即成为媒体、网络的焦点话题,也引发了社会公众对药品安全和自身健康的担心。药店和医院用来治病救人的药究竟是良药还是毒药?是治病还是致病?


  众所周知,胶囊一般是用于医药行业,是用来盛装对食道和胃粘膜有刺激性的粉末或颗粒,或口感不好、易于挥发、在口腔中易被唾液分解,以及易吸入气管的药。胶囊既保护了药物药性不被破坏,也保护了消化器官和呼吸道。另外,有些药物需要在肠内溶解吸收,胶囊是一种保护,保护药物不被胃酸破坏。而现在市面上用来治病的胶囊大部分却是工业明胶制成,铬含量超标严重,长期服用会对人体产生极大危害,重者可能致癌。


  在国家大力倡导绿色食品安全食品的今天,问题胶囊是如何逃过药监部门的法眼,流入市场的?在国家高度重视食品药品行业政策执行力度的同时,问题胶囊是如何在药品市场上横行自如的?“放心药良心药”仅仅是个口号吗?问题胶囊的利润究竟有多大?问题胶囊的产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胶囊企业练就“高法力”


  在我国,药用空心胶囊的市场非常大。据调查,浙江新昌县儒岙镇,就有胶囊工厂43家,年产胶囊1000亿粒,约占全国药用胶囊产量的三分之一,如此大的市场需求,必定会刺激胶囊企业谋取更大利益的心理,为了降低投入,企业就会偷工减料,使用低成本原料进行生产。在新昌县当地生产胶囊的大小作坊,使用由鞣制后的皮革下脚料加工而来的工业明胶已成“公开的秘密”。


  药品生产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谋取更高的利益,在药品的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这些小作坊生产的胶囊,这些工业明胶生产的胶囊成本远远低于药用明胶成本,从而更大程度的提高了企业利益,按照中国医药包装协会的数据:明胶价格以1万粒为计价单位,优等明胶价格150元上下,平均1分多一粒;而工业明胶仅60元上下,平均1粒仅为两三厘钱,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一些企业表面通过了GMP(良好作业规范),实际上根本不按照GMP的要求进行生产。2010年,《中国药典》被修订,其中明确规定,药用胶囊以及使用的明胶原料,重金属铬的含量均不得超过2mg/kg。不过,这个新的规定在极大的利益面前显的黯然失色,企业根本没有加以重视。


  很多大企业把低成本谋取的高利润投入到药品的宣传活动中,邀请明星做代言,使企业实力更加雄厚,误导消费者心理,认为自己买的是“放心药良心药”,然而恰恰是大企业的不法行为摧毁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及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试想,大集团大企业都用工业明胶生产的胶囊,那么很多药店和市面上销售的不知名的药企生产的胶囊是否更加不安全?是不是还有比工业明胶更可怕的原料?是不是不止铬超标?这些问题有待监管部门监督查处。


  监管部门应擦亮“法眼”


  在之前出现的“三聚氰胺”、“瘦肉精”、“奶粉安全”、“饮料添加剂”、“地沟油”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的情况下,监管部门是否应该提高警惕,擦亮眼睛,严管严查食品药品行业的不规范行为?


  随着“毒胶囊”事件被媒体曝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4月16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青年时报》评论员翟春阳指出:“如果什么都要媒体曝光后,职能部门才会发现、才会采取行动,那这些部门岂不是形同虚设?”监管部门是不是应该走出去,改变监管模式,变“被动”为“主动”?


  据了解,本次被送检的胶囊药品,经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合检测中心反复多次检测确认,9家药厂生产的13个批次的药品,所用胶囊的重金属铬含量超过国家标准规定2mg/kg的限量值,其中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工业明胶制药用胶囊危害大,监管部门对药用辅料规范化势在必行。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