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发力 促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1-20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投资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稳投资对于稳经济而言意义重大。当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已经成为稳投资的重要抓手,在多地的2021年产业规划中,新兴产业成为关键词。不少地方提出,“把新兴产业作为战略重点不断培育壮大”、“培育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等,与此同时,多地密集谋划签约规模超百亿的新兴产业项目,加大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相关产业项目密集落地有利于发挥稳投资效应,形成较强的支撑带动作用,积蓄经济发展新动能。由于对相关产业规律认识不够,个别地方在推进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盲目上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集成电路、电动汽车、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出现了一些烂尾工程。如何审慎推进相关产业的投资和发展,是当下各方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当前,我国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革,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成为我国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支撑。促进新兴产业高质量和理性发展,谨防盲目投资、过度发展带来的风险,需从多角度发力。


  一是整体产业布局统筹规划要合理。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有业内专家指出,该产业有其特殊性,不仅需要巨量资金的长期投资,对技术、人才等也有较高要求,并非所有地方都具备发展该产业的实力和能力。如果一些不具备条件的地方一窝蜂“上项目”,盲目过度追求规模,不因地制宜适时、适度地发展,会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因此,必须理性评估,加强统一规划并统筹好产业布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此前指出,国家发展改革委一直高度重视集成电路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强化顶层设计,狠抓产业规划布局,努力维护产业发展秩序,对造成重大损失或引发重大风险的,予以通报问责。


  二是以优惠政策引导产业发展要适度。不少地方为鼓励发展新兴产业,都出台了诸多优惠措施。这些政策的本意是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导作用来提升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引导产业发展,但如果政策使用不当,一方面将对当地财政造成一定压力,另一方面,也可能诱发地区之间盲目攀比从而形成恶性竞争。更重要的是,未来政策一旦退出,可能造成产业发展的过度波动,引发风险。


  三是金融支持重大项目稳投资和防风险要兼顾。去年以来,货币当局保持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市场利率也不断下行,但金融机构在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必须坚持依法合规,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对项目资金投向的甄别和使用效率的考查,避免一拥而上、非审慎地授信为未来埋下风险隐患。金融机构必须自主决策、自担责任,对重大项目的建设风险要有清醒认识。


  另外,必须意识到的一点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技术升级和更新换代较快,对技术研发、人才储备的融资需求期限长,需进一步完善多元融资渠道。我国融资体系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因此,要进一步鼓励商业银行与创投机构、产业投资基金等加强合作,为优质新兴产业企业提供全周期、综合化金融服务。政府也要进一步营造更好的经营和投资环境,着力提升市场信心,提升社会资本的投资意愿,顺畅社会资本的投资路径。(张莫)


  转自:经济参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谨防新兴产业虚火引燃新的产能过剩

    谨防新兴产业虚火引燃新的产能过剩

    据媒体报道,部分新兴产业上游企业隐现“虚热”苗头,中下游企业利润受到挤压。业内人士提醒,推动产业“螺旋式”上升,须严格执行“去产能”政策,提高新兴产业门槛,警惕落后产能无序扩张。
    2017-11-29
  • 新兴产业发展动力为何强劲

    新兴产业发展动力为何强劲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显示,2018年末,全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66214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17 7%。
    2019-11-29
  •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日前,国家发改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公开征集“十四五”时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和建议,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
    2020-06-12
  • 布局新兴产业切忌盲目跟风

    布局新兴产业切忌盲目跟风

    作为国家层面认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近年来持续升温,从中央到地方,利好政策接续出台。面对各路资本一致看好的新“风口”,各地政府及大批行业内外企业闻风而动,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的热情持续高涨。
    2020-10-16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