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是地球的颜色,也是生命的颜色。蓝色的海洋,孕育了地球上的生命,也蕴含着人类的未来。纵观世界海洋国家兴衰轨迹,向海而兴,背海而衰。
“大力建设海洋强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政府工作报告连续4年提到“海洋强国”,这也成为出席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热词。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我们如何走出一条海洋经济跨越发展的新路子?本次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就建设海洋强国建言献策,本报摘录部分以飨读者。
1、必须要有强大海军作支撑
“海洋强国,就是在管控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全国政协常委、海军原副司令员苏士亮说,纵观历史,走向海洋是国家崛起、民族兴盛的必由之路。
我国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是海洋大国之一。“但海洋大国并不等于海洋强国。”苏士亮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在国家海洋战略问题上缺乏宏观指导和顶层设计,“重陆轻海”观念长期存在,“国家海洋战略是保障海洋安全、指导海洋事业发展的总体方略,是国家战略在海洋领域的集中体现,所以成体系研究出台国家海洋战略,统筹海洋安全战略和海洋发展战略已是当务之急。”
“海洋强国的另一个条件就是强大的海军,也就是说我们不仅是海洋大国,还得是海军强国。”苏士亮介绍,当前我国海洋安全形势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国家统一、地缘博弈、岛礁主权、海洋权益等安全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应对挑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加快海军转型,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海上战争的能力,锻造出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大人民海军。
同时,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经济已经深深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海外能源安全、海上贸易通道安全、驻外企业和公民安全问题日益突出。2008年以来,我国先后派出25批次舰艇编队开赴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国际维和、护侨撤侨等海外多样化任务也越来越繁重。“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加快走向深蓝步伐。”苏士亮说。
中国海军的建设近几年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大背景下,海军作战能力取得了飞跃式进步。苏士亮说:“但海军目前的能力与我国海洋权益和海外利益的扩展速度相比,与海洋强国目标相对照,还存在不小差距。”
苏士亮说,我国海军员额占军队总员额比例与世界强国海军相比差距明显,“下一步应继续加大海军建设的投入,调整优化兵力结构,在更大的领域和空间拓展海军兵力运用,全面提升海军捍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的战略能力。”
2、航海文化建设步伐加快
中国是世界贸易大国,交通运输加快发展为中国加快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提升国家竞争力提供了重要保障。海上运输承担了90%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量以及98%的进口铁矿石、91%的进口原油、92%的进口煤炭和99%的进口粮食运输量,成为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支撑。
“我国已经成为重要的世界海运大国,具备了向海运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徐祖远表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建设海运强国,海运强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海运业为中国进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了极大贡献,中国海运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举世瞩目。”
但是,在徐祖远看来,我国虽然已经成为海运大国、造船大国、港口大国,在国际海事组织的地位也不断提高,已连续14届担任A类理事国。但距离海洋强国、海运强国的目标还有很远。
“世界上所有的海洋强国、海运强国,都有非常雄厚的海洋文化、航海文化来支撑和保障。”徐祖远表示,加强航海文化建设,是我国从海运大国向海运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亟需补上的一块短板。
“航海文化、海洋文化建设在今天乃至未来发展中,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系统工程。”徐祖远认为,我国海运业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海运科研和教育对我国海运文化的发掘与整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实施海洋强国、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需要以更大的力度、更丰富多彩的形式向全社会普及宣传,让海运走近决策者、走近群众、走近学生,形成对海运业重要性的战略共识。
首先要继续用好航海日这个弘扬海运文化的国家级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向社会公众宣传展示我国海运业成就和历史传承。例如全球航行的庞大船队、全球领先港口的建设管理、全球布局的港口企业、安全高效的海上交通保障、随时待命不畏艰险的海上救助等。同时,也通过这个平台,研究海洋强国、海运强国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一些的好的建议、措施等。
其次,要利用互联网、移动传播终端等形式,扩大航海博物馆、海运纪录片、专家学者讲座等海运文化载体的传播范围。让社会公众充分认识海洋,认识海运以及海运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极其重要性,自觉投身于航海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第三,要提高海运业的可感知、可参与性,大力提倡和发展海上运动、休闲娱乐、海岛旅游等产业。为上述产业在我国落地、推广做好服务、规划、建设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建立准入、监管政策体系,确保产业健康发展。
第四,要加大海运科研、教育和宣传经费投入,持续挖掘和传播海运文化。要在文化领域创造更多的作品,弘扬历史上丰富的航海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五,要更加重视航海文化的交流。“一定要把加强海洋文化、航海文化建设纳入海洋强国、海运强国建设的全过程。”徐祖远说。
3、高效推进海洋科技成果转移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而海洋强国的一个显著特征即海洋科技实力雄厚。从世界范围看,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已成为主要海洋国家间争夺全球海洋领导地位和话语权的关键领域之一。
“中国作为海洋大国,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还不是一个海洋强国,如果没有对海洋的理解探索,没有海洋科技的发展,很难实现海洋强国的战略。”在谈到海洋战略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说,我们国家,包括山东省、青岛市,共同努力把国家海洋实验室建设起来,是非常有远见的战略决定。
“把国家海洋实验室建立起来,并已经开展了非常有效的工作,比如透明海洋,在全球的大洋区都投了浮标,对海洋环境进行探测,为我国将来走向远海、走向深海提供了保障。”麦康森说。
全国人大代表、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也表示,“推进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海洋强国需要以科技为先导。”李建保介绍,近两年来,在南海海洋生态研究方面,他带领海南大学投入了大量的科研力量。2016年,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海南大学,这是全国300多家重点实验室中唯一一个与南海研究有关的实验室。
他建议,依托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南海海洋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着力在海洋生物技术、海洋信息技术、海洋生态环保等领域,突破一批重点关键技术,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深化与广东、福建、广西等省区合作,共建全国海洋科技合作区,争当海洋经济示范区。
“聚集科技人才,汇集国际金融资本,开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考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为此,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张恩迪建议,发展海洋科考工程装备智能制造及互联网+海洋科考的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创新成果转换,推进海洋科考大数据整体产业发展,推动海洋科考装备产业化突破。
4、海洋国土写入海洋基本法
中国是世界上海岛最多的国家之一。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沿海国家最大可管辖以下6大海洋区域:港口、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据此规定,中国拥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维护海洋权益的内容是一个亮点。”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委员、国家海洋战略研究所原所长高之国建议,全国人大通过立法,巩固和捍卫领土主权。立法工作可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全国人大在下一轮修宪时,认真考虑“海洋入宪”问题,二是将中国南海断续线和历史性权利等核心利益问题写入海洋基本法。
去年,高之国积极推动在海南大学设立海洋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这一行动得到了同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的支持。
高之国与李建保携手,与海南大学法学院等共同发起南海更路簿的保护,并申请将其列入国家专项课题,如今这一项目已经立项到位。高之国介绍,“今年我打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海南设立高端智库,从事海洋专业的教学与人才培养。”
他还建议,在南海岛礁建设的基础上,设立南海岛礁建设生态环境修复的国家专项,推进“智慧海洋”建设;建设“智慧海洋”工程先导系统,中国电科海洋信息产业基地,海洋应用大数据中心等;在南海更路簿研究工作基础上,设立南海更路簿研究利用的国家专项;在海南大学创立国际司法与仲裁研究院,纳入教育部“双一流”建设规划和项目,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国际司法人才和队伍。
5、构建环南海经济圈
“南海是我国面积最大、资源最丰富、战略地位最重要的海域,是我国海上石油、贸易的重要生命线和战略通道,是事关我国海上安全的重要屏障。”全国政协委员周春玲认为,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极具意义。
据了解,环南海经济圈是我国与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围绕南海资源开发为中心,以港口、深水航线、沿海公路铁路、航空线为纽带,以沿海港口、园区、重要岛礁的开发为依托,对内在市场、信息、劳务、金融和科技等方面紧密合作,是对外开放、多元、多层次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在“十三五”期间,构建环南海经济圈也是建设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
“构建环南海经济圈,有利于构建我国主导的南海经济安全新格局,有利于形成南海国际公共服务合作新局面,有利于推动南海沿海省市区域经济发展。”周春玲提出,环南海经济圈建设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总体布局,充分发挥地方基础优势和主动性,在金融、产业、科技、基础设施、人文交流和海洋事业等方面率先突破。
“从战略全局高度出发,要将构建环南海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打造要素资源配置中心和金融资本策源地。”周春玲建议,国家应鼓励企业开展海洋深层次合作,构建环南海经济圈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并支持龙头企业参与环南海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运营、标准、技术走出去。
此外,还需强化环南海区域人文交流,鼓励地方城市与周边各国城市结对发展,通过经济开路、文化交融、政治跟进,塑造南海作为“和平之海、机遇之海、希望之海、发展之海”的形象与功能,为国家经略南海提供有力支撑。
6、加大对三沙市建设的支持力度
“海南以及三沙在我国建设海洋强国中会发挥积极、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国人大代表、三沙市委书记、市长肖杰介绍,2017年,三沙将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正在招标建设一艘8000吨级的交通补给船‘三沙2号’,还将推进一些岛礁直升飞机停机坪、码头的建设,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条件。”肖杰认为,基础设施的完善是海洋经济腾飞的保障。
他建议,继续支持把三沙市建设发展成为海洋经济示范区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重要平台。近期重点包括支持在海南本岛建设三沙腹地、海上应急救援基地、南海资源开发保障基地;进一步加快三沙市总体发展规划和海洋生态总体规划的实施,具体落到项目上;进一步支持拓展西沙游轮旅游航线、范围;进一步支持推进三沙岛礁基础设施建设,在三沙地区设立空管机构。
“国家要加大对三沙市建设的支持力度,这是我国宣示国家主权、维护海洋核心利益的需要。”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政协副主席王应际也建议,要继续加大经费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海洋生态保护力度;三沙附近海域油气资源开发税收可考虑划给或部分划给海南,作为建设三沙市的部分经费来源。
“发展和保护同等重要,建设海洋强国不能忽视对海洋环境的保护。”肖杰介绍,三沙市即将开展新一轮岛礁绿化计划,继续加大植树力度,植树总量将不少于去年。“已经种上的树要把它们养护得更好,原来覆盖率比较低的岛礁继续提高覆盖率。我们还计划在北岛建设海龟保护中心,保护中心将涵盖现代化的观测站,将更有效地保护好海龟。还要继续完善岛礁垃圾污水处理等工程,使各个岛礁环保设施更加完善。”肖杰说。(本报特派记者廖琨 周国东)
转自:中国水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