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降准对股市、楼市有何影响?未来还会降息吗?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9-09





  降准来了,而且是四年来的第一次双降!
 
  据央行网站6日消息,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降低社会融资实际成本,央行决定于2019年9月16日全面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
 
  在此之外,为促进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再额外对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10月15日和11月15日分两次实施到位,每次下调0.5个百分点。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9000亿元,其中全面降准释放资金约8000亿元,定向降准释放资金约1000亿元。
 
  对于此次央行采取全面降准+定向降准的组合方式,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是一场“及时雨”,对服务实体经济、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有积极作用。
 
  全面降准+定向降准组合拳
 
  事实上,在两天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已透露出降准信号。9月4日晚公布的会议内容显示,在货币政策表述上,会议强调要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的工具。
 
  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表示,我国目前基本形成“三档两优”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框架,大型银行、中型银行、小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基准分别为13.5%、11.5%、8%。从国际视角和历史视角来看,我国存款准备金率水平从整体而言是偏高的,降准确实有一定的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降准采取全面降准+定向降准组合的方式,也并非像以往只采用其中一种的方式。除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之外,还额外对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分两次实施)。
 
  相似的案例主要出现在2015年,当年央行先后实施了4次普降+定向的降准操作。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采取普遍降准与定向降准相结合,一方面确保市场流动性充裕合理,另一方面通过定向投放,有助于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特别是加大对小微和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
 
  董希淼指出,这样的降准方式体现了总量政策的结构性调节功能,是一次精准的定向调控。一般而言,仅在省内经营的城商行资金实力较弱,流动性相对紧张,对它们实施定向降准,可以较好缓解流动性分层压力,流动性调节也更加高效精准。对包括城商行在内的中小银行而言,通过定向降准,实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既可额外释放部分长期流动性,减轻中小银行的负债压力,也有助于降低负债成本,进一步缓解中小银行货币创造的流动性约束和利率约束。
 
  此外,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的法定准备金率为6%,是金融机构中最低的,已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此次全面降准不包含这三类金融机构。
 
  服务实体经济“及时雨”
 
  本次组合降准将释放长期资金约9000亿元,其中全面降准释放资金约8000亿元,定向降准释放资金约1000亿元,旨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央行有关负责人强调,此次降准与9月中旬税期形成对冲,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仍将保持基本稳定,而且定向降准分两次实施,也有利于稳妥有序释放资金。因此,此次降准并非大水漫灌,稳健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
 
  温彬表示,央行最近的几次降准都强调是精准投放,不是大水漫灌,主要是防止释放的资金流入房地产,没有真正流入到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目前房地产信贷政策趋严,此次普遍降准释放的资金主要是鼓励银行增加制造业、民营企业的中长期贷款投放,或是配置一些债券;定向降准释放的资金,由于MPA考核(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是央行提出的对商业银行考核的监管体系),只能流入民营、小微企业。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降准将有效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资金来源,还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每年约150亿元,通过银行传导可以降低贷款实际利率。定向降准是完善对中小银行实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的“三档两优”政策框架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服务基层的城市商业银行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这些都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李义举表示,上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的日期为2019年1月25日,在这7个多月内,虽然央行在8月20日公布了新的LPR报价,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并未显著下降。逆周期调控政策的发力时点已到,货币政策全面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是提振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及时之举。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实体经济的运行压力急需更多地金融资源的支持,而银行受制于负债端不同程度的压力,很难充分发挥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降准所释放的流动性有助于逐步解放银行负债端的压力,增强银行信贷投放的意愿和能力。
 
  在温彬看来,降准释放了长期低成本资金,及时进行普遍降准,可以有效降低银行资金成本,引导银行在新的LPR机制下缩减点差,从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预计在9月20日LPR一年期报价利率会下降5个bp至4.2%。
 
  央行历次降准操作情况
 
  此次降准之前,央行已有过多次降准操作(含定向降准)。
 
  不计入2018年实行的两次降准置换,国务院常务会议此前已分别于2014年4月16日、2014年5月30日、2017年9月27日、2018年6月20日提出定向降准,央行在2014年4月22日、2014年6月9日、2017年9月30日、2018年6月24日宣布定向降准,对应降准执行日期分别为2014年4月25日、2014年6月16日、2018年1月25日、2018年7月5日。
 
  此外,央行今年1月4日宣布降准,决定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其中,1月15日和1月25日分别下调0.5个百分点。同时,2019年一季度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不再续做。央行表示此次降准将释放资金约1.5万亿元。
 
  统计显示,不计入本次操作,2014年以来,央行已累计实施了至少15次降准操作(部分实施全面降准同时进行了定向降准,均纳入降准统计。1月降准分开计算。不计入2018年两次降准置换)。
 
  降准对楼市有哪些影响?
 
  “补丁”已打资金难进楼市
 
  先封堵融资渠道,再实施降准,保证了货币政策预调微调与“房住不炒”政策取向并行不悖。从5月开始,房地产政策持续收紧,各类融资渠道全面收缩。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对于当下企业来说,房地产行业的竞争已经是融资竞争。谁能融到成本更低、周期更长的资金,谁就能在未来几个月收购项目收购企业。对于刚需购房者来说,可以关注房贷利率+首套房认定标准。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在原有相对偏悲观的房地产走势判断基础上,后续实际楼市运行过程或稍微改善,表现在量价方面会略有反弹。
 
  降准对股市有哪些影响?
 
  统计显示,历次定向降准,对于A股市场作用不一。
 
  其中,2014年两次定向降准,A股市场主要指数在3个月后出现上行;2015年五次定向降准,叠加牛市效应,除了当年6月、10月指数回调外,A股市场主要指数一周、一个月、三个月期间均出现明显上行。
 
  此外,今年1月份实施降准过后,A股市场主要指数一周、一个月期间均出现明显上行。
 
  未来会降息吗?
 
  降息选择始终在政策工具箱之中。目前降息的概率比之前更大了,但可能不会以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形式呈现。
 
  招商证券谢亚轩认为,对我国而言,当前中美政策利率利差和中美市场利率利差均在扩大,这给国内降息打开了空间,若美联储9月继续降息,则央行选择降息的概率将明显增大。
 
  值得一提的是,9月7日、17日分别有一笔MLF到期。不少机构猜测,如果央行续做到期MLF,将可能成为公开市场利率下调的一个关键窗口。
 
  一则下调MLF利率有助于带动LPR下行,降低贷款实际利率;
 
  二则美联储大概率在本月再次降息,调降政策利率面临的阻力降低;
 
  三则降准后市场利率下行,政策利率下调可避免货币市场一二级利率扭曲。


  转自:中国网财经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央行降准释放超万亿元资金 传递了3大利好2大信号

    央行降准释放超万亿元资金 传递了3大利好2大信号

    “十一”黄金周最后一天,中国央行有大动作,决定从10月15日起降准1个百分点。这是央行年内第四次降准,释放资金约1 2万亿元,传递出3大利好和2个重磅信号,尤其值得关注。
    2018-10-08
  • 央行时隔四年再出降准“组合拳”有何深意?

    9月16日降准0 5个百分点,全面降准加定向降准两种形式,释放长期资金9000亿元降准“靴子”如期落地,且央行一次性祭出全面降准加定向降准两种形式,上一次出现这种“组合拳”还是在2015年10月。央行
    2019-09-12
  • 央行明确“非标”界定标准 超预期严格!影响有多大?

    央行明确“非标”界定标准 超预期严格!影响有多大?

    【资管业重磅新规!央行明确“非标”界定标准 超预期严格!影响有多大?】10月12日,作为资管新规的重要配套细则,央行发布《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认定规则(征求意见稿)
    2019-10-14
  • 央行为什么只投放了2000亿

    央行为什么只投放了2000亿

    春节时期发生了新冠肺炎黑天鹅,对中国经济影响是确定的,投资人关心的是明天股市开盘会怎么走,目前大家能寄予希望的只有央行,因为央行具有提供流动性,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职能。
    2020-02-03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