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风电即将开启"平价路线图"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6-23





  目前,海上风电向大规模化、大功率化、深海化、数字化发展的趋势越加明显。如何进一步向前推进海上风电发展?近日,在广东省阳江市举行的2019年第四届全球海上风电发展大会上,业内人士表示,需要直面行业难题,推动协同创新和关键共性技术发展,建立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为海上风电发展营造好的商业生态。
 
  发展潜力巨大
 
  我国海上风电起步以来,在补贴额度固定,且海上风电资源丰富、发电量优势明显的情况下,得以快速发展。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海上风电直接投资额达到257亿美元,我国海上风电直接投资额达到114亿美元,占据将近半壁江山。2018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161万千瓦;截至2018年底,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规模已达363万千瓦。
 
  “海上风电发展迅速主要得益于国家能源转型的需要和海上风电相关产业链已经取得的进步。”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曹志刚表示,海上风电具有较长的产业链条,有利于推动相关制造业规以及高精尖技术研究与发展,迫切需要实现能源结构转型以促进海上风电发展。与此同时,海上风电机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不断突破,工程设计建设实施能力也取得长足进步,以及海上输变电技术能力提升。此外,海上风电智能运维服务,包括港口的能力、海上物流能力、配套设施服务能力等提升,也为海上风电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我国海上风能资源丰富,近海风能可供开发的资源量达5亿千瓦,能够加速沿海地区的能源转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也表示,沿海省份的总能耗占全国的50%左右,且主要依赖化石能源。要实现我国的能源转型,这些地区必须率先调整能源结构。截至2017年,沿海多数省份的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比重与国家确定的2020年最低消纳责任权重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任务仍然艰巨。因此,加快海上风电开发,会为这些地区尽快实现能源转型提供良好支撑。
 
  南方电网公司副总经理毕亚雄说,我国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可利用海域面积300多万平方公里,拥有发展海上风电的天然优势,同时随着陆地风电的不断建设,陆地土地资源的日益减少,尤其在东南经济发达地区更为紧缺,海上风电必将成为我国电力能源安全、清洁、高效转型的重要支撑。
 
  曹志刚还透露,截至目前,全国已完成核准的海上风电总量达到54吉瓦,而已吊装总量仅为4.44吉瓦,核准可供建设规模近50吉瓦,发展潜力巨大。
 
  挑战与风险同在
 
  在海上风电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成本高、建设难度大、发展经验不足等挑战和风险
 
  曹志刚表示,海上风电刚刚步入初期阶段,即要开启“平价路线图”,压力大。同时,我国海域辽阔,海岸线长是优势,但各个领域海况复杂度高,施工环境复杂,增大了海上风电场的实施风险。
 
  曹志刚还认为,与陆上风电相比,海上风电的产业链长度和广度需要极大地扩充与协同。依靠企业单体能力,不足以支撑海上风电发展的需求。风电机组在海上风电总投资中的比重需要下降到33%左右,并且电力送出、支撑结构、施工、运维等在海上风电全寿命周期价值链上均同等重要,需要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和共同努力推动海上风电发展。
 
  “目前,价格退坡、平价上网,是海上风电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技术进步和管理提升,海上风电成本可以实现每年5%-8%左右的降幅。但是,海上风电成本下降比较难。”三峡集团广东分公司副总经理彭作为认为,随着海上风电不断开发,风电场的位置可能离岸越来越远,水深越来越深,需要的技术难度越来越高,成本也会相应增加。
 
  提质降本促发展
 
  面对机遇与挑战,海上风电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规避风险,实现长期健康发展?业内人士表示,海上风电产业链各系统、各环节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围绕提质降本的目标,方可促成海上风电健康持续发展。
 
  对此,曹志刚建议,必须加快技术创新并应用,加快技术创新核心是要加快技术创新的变现速度,并推广应用,把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紧密连接在一起。比如说创新控制策略,降低载荷水平;风电厂定制化带来更优化的成本;场群控制提升发电量,加快产生迭代速度等。同时,要推动海上风电标准化工作,为规范发展保驾护航。海上风电发展初期阶段先行建立完整标准体系,有利于统一市场标尺和要求,避免劣币去除良币,少走弯路。
 
  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兼CEO张传卫认为,通过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应用数字化、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云平台等工具,最大化地对整个产业价值链的资源进行优势整合,更好地服务于海上风电高质量发展。“加强技术创新,特别是注重协同创新和关键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增加研发和创新投入。同时,建立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使各方公平享有海上风电带来的发展机遇。此外,推动海上风电融合发展,带动港口建设、海上能源装备等产业协同发展,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技术发展也能降低海上风电成本。全球风能理事会战略总监赵峰表示:“2018年欧洲海上风电风机平均装机功率已经达到7兆瓦,而目前中国海上风电风机平均装机功率还是4兆瓦以下。因此,国内主机商要推出大兆瓦风机。风机功率提升,台数就少,可以节省很多成本。海上风电运维成本占到整个项目生命周期成本25-30%,台数越少,也可以降低运维成本。”
 
  此外,海上风电仍处于发展初期,亟需政府层面的大力扶持。秦海岩认为,保持政策稳定,尤其是应把握好降补贴的节奏,以便给投资人清晰预期,提高投资积极性,确保合理的市场规模,从而推动产业进步。同时,简化审批手续,在各个政府部门间建立起协调机制,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此外,由国家牵头完成海上风电的前期规划和升压站等送出工程建设,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避免造成资源开发的无序和浪费。
 
  链接
 
  2030年全球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规模将达300吉瓦
 
  本报讯  (记者  叶伟)   在近日举行的2019全球海上风电发展大会上,为建立稳定、畅通的全球合作交流机制,进一步加快各国海上风电发展,经讨论,《全球海上风电发展大会阳江宣言》对外发布。《阳江宣言》提出,海上风电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到2030年,全球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300吉瓦。
 
  《阳江宣言》指出,大力发展海上风电不仅是实现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还会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海上风电产业链长,不仅可以拉动直接投资,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还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此外,由于涉及众多当代的前沿技术,推动海上风电发展,还将加快推动相关技术的突破。
 
  为确保2030年的装机目标顺利实现,加速全球海上风电发展,《阳江宣言》发出六点倡议:
 
  一是加强全球合作,国际社会应共同构建一个开放、合作的全球海上风电协同发展空间,建立高效、透明的产业治理体系,实现基础设施的共享以及数据信息的共用。二是加强技术创新,推动协同创新,加大对公共试验平台建设的投入,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的发展。三是建立公平、开放的市场,各国应当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保市场的长期稳定,建立公平的市场准入制度,构建技术标准国际协调机制,推动认证结果的多边互认,消除贸易壁垒,使各参与方皆可公平享有海上风电带来的发展机遇。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和鼓励人才流动,各国要尽快建立多层次的海上风电
 
  教育与培训体系,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专业型人才,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建立全球范围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海上风电人才自由流动,推动国际海上风电技术与经验交流。五是构建严格的安全健康保障体系,各国要从实现设备和项目的安全、可靠运行入手,完善相关的质量评估和认证机制。六是推动海上风电与其他海洋产业的融合发展。各国应该加强与海上风电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实现多产业协同发展,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阳江宣言》还明确了业界的下一步行动方向。定期评估实现300GW全球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目标的进展和六项倡议的落实情况;组织各国相关机构,围绕海上风电前沿技术研发进展、海上风电支持政策机制、海上风电发展目标(中远期)等方面开展联合研究。(记者 叶伟)
 
  转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海上风电:突击核准背后的“机”与“危”

    海上风电:突击核准背后的“机”与“危”

    2018年末2019年初,海上风电项目在沿海省市的核准呈“扎堆”之势。同时,还有多家企业表示要投身海上风电行业。海上“争风”,风险无处不在,盐雾腐蚀、海浪载荷、台风破坏,都是海上风电面临的威胁,为何这么多企业看好这一行...
    2019-02-21
  • 海上风电将迎抢装潮?

    海上风电将迎抢装潮?

    有业内人士担心,海上风电会像光伏一样爆发一波抢装潮。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抢装潮可能性不大,因为能抢装的去年就已经装完了。更多的风电企业则认为,政策将大大提速2021年以前海上风电项目建设进度。
    2019-06-29
  • 风电企业海上

    风电企业海上"争风"为哪般?

    作为我国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支撑之一,海上风电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近年来备受关注。特别是今年以来,海上风电开发企业动作不断,纷纷加快开发建设速度和进度。
    2019-12-21
  • 产业链尚不成熟 难以照搬国外经验 海上风电

    产业链尚不成熟 难以照搬国外经验 海上风电"平价"压力大

    我国陆上风电发展20年,才即将实现平价上网。而海上风电仍处于规模化发展初期,既要着手技术质量提升和产业链建设,又要快速实现平价上网,任务急、挑战大。
    2019-12-27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