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业迎提效降本利好政策 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4-11





  物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降低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水平,进而增强实体经济活力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物流业是为保证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供给,由运输业、仓储业、通信业等多种行业整合的结果。纵观历史,我国物流业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离不开各行业的变革。随着铁路网、高速公路网、水运网、管道运输网、航空网、通信网、计算机网等不断涌现,物流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精准。


  记者了解到,近日,交通部围绕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效率,研究制定了《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效率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提效工作方案》)。在降低交通运输物流成本方面,为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巩固并扩大交通运输降低物流成本成果,交通运输部研究制定了《降低交通运输物流成本工作方案》(以下简称《降本工作方案》)。


  分析称,提高运输效率,可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降低运输成本,实现运输结构更优、运输效率更高、物流营商环境更好、物流链上下游衔接更畅,逐步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交通物流服务体系,为我国物流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政策红利不断释放


  据了解,交通部今年将通过建设一批重点项目、优化运输组织、推进信息开放共享、完善工作机制等,使提高综合运输网络效率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围绕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效率方面,《提效工作方案》指出,推动建设高品质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完善“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推进约20个综合客运枢纽和约30个货运枢纽建设,完善港站枢纽集疏运体系。推动取消全国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大力推动ETC安装使用,促进高速公路快捷不停车收费。


  唐山一运货运公司沈女士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撤销省级收费站是对运输行业的一次重大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汽车货运的运输成本与时间。在交通运输方面,公路货物运输具有时效快、便捷性强、机动性强、可到达性高等特点。但是较火车运输的费用相对昂贵,而此次的国家撤销省级收费站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路货运的发展,提高了运输效率,同时也会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交通运输部政策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吴春耕表示,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推进交通网络加密拓展、综合衔接一体高效、运输服务提质升级、智能技术深化应用,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进一步发挥,综合运输网络效率明显提升。


  在降低交通运输物流成本方面,吴春耕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发挥交通运输在物流业发展中的基础和主体作用,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近3年可量化措施降低物流成本分别为558亿元、882亿元和981亿元。


  《降本工作方案》指出,强化管理和组织创新,推进“管理性”降本。鼓励中小货运企业联盟发展,创新企业联盟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持续推进绿色配送示范工程建设。完善农村物流网络节点体系和服务功能。推行船舶航行计划报告“零待时”,最大限度压缩船舶进出港等候时间。完善交通物流信用体系,建立健全市场主体诚信档案、行业红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


  从事物流相关工作的郭先生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对于我们规模较小的汽车货运公司而言,改革的春风正在向我们吹来。而进一步降低货运运输成本有利于提升我国交通运输网络效率,强化管理和组织创新,可将物流业从点到线、从线到面,打造一条‘贯穿始终’的高效产业链,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


  “2019年,通过综合施策,预计降低物流成本1209亿元。”吴春耕指出,同时力争通过3年努力,实现运输结构更优、运输效率更高、物流营商环境更好、物流链上下游衔接更畅,逐步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交通物流服务体系,物流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显著增强。


  在我国物流业迎“提效降本”利好政策的同时,物流业的高质量发展也被“提上日程”。


  助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梳理发现,近日,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信部等24部门日前联合发布文件,在25个方面出台措施推动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其中,重点包括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大金融政策支持等。


  同时,发改委表示,在促进物流产业智能化方面,未来将加大重大智能物流技术研发力度,推动关键技术装备产业化。将促进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降低制造企业物流成本。


  物流业将与制造业深度“联姻”,脚踏实地“步步为营”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苏宁金融研究院新产业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陶金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分析指出:“近年来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物流业跑赢了中国大多数实体经济部门的增速。更为重要的是,高增长的背后,不仅是需求的刺激,更有市场结构优化和技术变革等供给端的改变。国家也认识到物流业在需求扩张的同时更需要高质量发展。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陶金指出,首先,高质量发展要求高效率发展,高效率发展要求有效降低成本。在国家和菜鸟等社会资本同时建设国家级物流网络体系的情况下,需要注意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而决策层可充分相信市场力量,审慎地制定产业政策。


  其次,在鼓励行业整合,提高竞争效率的同时,给予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空间,关注市场垄断行为。物流业存在不同于其他行业的所谓“曲折”的规模经济性,即不同量级的运力或仓储规模均可实现成本有效性,大企业、中小企业均能在市场中获得盈利。且我国广阔的市场容量可容纳大量的规模化企业同时生存,而大企业的过于垄断可能造成潜在的效率降低和不合理的定价。由此,强化公平的市场竞争会进一步提升行业运行效率,进而提高发展质量。陶金补充道。


  另外,陶金称,应进一步放开相关准入限制,降低物流业税费。当前有关物流的法律法规已经较为健全,额外的限制和较高税费水平可能会限制行业进一步成长。2018年取消了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预计会减轻中小物流企业的负担。另外,多式联运等模式可进一步放开社会资本准入,让资本的高效率带动高质量发展。


  物流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未来如何推动我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


  “政府和企业各司其职,形成市场竞争和合作体系。”陶金表示,纵观物流业的发展,除了一些鼓励性产业政策和行业标准法规,其市场运行并未受到政府的直接干预。较少的政策干预孕育了充分的市场竞争、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我国的物流产业再也不是几年前简单的快递和快运(包括零担和整车)市场,而是物流企业多角化、业务互相交叉的复杂运行模式。换句话说,众多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经营模式和竞争策略,政府未必比他们更有效地满足新出现的物流需求。


  “进一步在物流领域中将互联网基础设施化,加快从‘汗水物流’到‘科技物流’转变的步伐。”陶金分析称,这一方面需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合理的投资行为,也需要产业政策的引导。以无人机、机器人分拣为代表的物联网、人工智能,甚至区块链等前几年被人称为“噱头”的技术,已经取得了商业化道路上的实质性进步。其中核心的原因便是,主流物流企业在完成了大规模的网点、运力、仓储空间等基础设施铺设之后,上述这些技术有了发挥的空间,也确实带来了成本的显著下降。


  “充分发挥规模经济,进一步打造坚实的交通基础设施,链接城乡物流,形成有机统一体。”陶金表示,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通过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邮政在乡工程、快递下乡工程等,建设完善的城乡、城际物流体系,通过物流缩小城乡差距。同时城乡之间的系统发展,也会反哺物流业,减少城乡之间的不必要的效率损失。


  总之,物流业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物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降低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水平,进而增强实体经济活力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记者 韩鹏栓)


  转自:中国产经新闻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2018物流业全面迈向高质量发展

    2018物流业全面迈向高质量发展

    2017年,在技术、政策、市场等多因素驱动下,物流行业发展进入量质齐升阶段。全年快递业务量超过400亿件,连续四年稳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全球化、智能化、绿色化趋势显著,并成为物流行业开始迈向“升级版”的关键词。
    2018-01-22
  • 挂车购置税减半为物流业带来多重红利

    挂车购置税减半为物流业带来多重红利

    物流行业再传利好消息。日前,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信部发布公告称,2018年7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将减半征收挂车车辆购置税。
    2018-06-29
  • 物流业十年振兴:科技智能引领行业迈向发展新高度

    物流业十年振兴:科技智能引领行业迈向发展新高度

    物流业是一个半开放式的市场,政府的引导和政策基本可以主导整个物流市场的变化。中国物流业从无到有,从无序到有序,从蹒跚学步到部分超越,这一切成果都源于国家政策的扶持与引导。
    2019-04-03
  • 交通物流业预期向好 企业优布局谋升级

    交通物流业预期向好 企业优布局谋升级

    记者深入一些物流企业采访调研发现,6月以来,保通保畅政策落地显效,从企业表现到多项指标都释放出交通物流行业加速回暖的积极信号,未来行业发展预期向好,企业在我国生产消费格局变化之下寻找新的机遇。
    2022-07-21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