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体经济与创新论坛上,专家热议——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仍待破解
结构性失衡,是当前我国实体经济面临的一大问题。从经济学角度讲,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比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更为重要。专家表示,没有合理的经济结构就很难实现工业化,因此我国仍然需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渐消除实体经济中的结构性失衡问题——
“没有结构合理化根本谈不上工业化”“新时代的实体经济只有创新”“我们不能再走美国去工业化和再工业化的老路”……近日,中国企业投资协会组织的实体经济与创新论坛召开,厉以宁等专家学者纷纷对我国实体经济建言献策。
结构比总量更重要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表示,结构性失衡实际上讲述了一个经济学上的重大问题,结构比总量更重要。“从根源上看,结构性失衡跟旧体制有关。在行政主导的情况下,地方相互攀比,形成了旧模式的重演,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结构协调。”厉以宁说。
“另一个造成结构性失衡的重要原因,是大干快上。”厉以宁表示,每次经济平稳一些就开始大干快上,和地方政府的攀比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很难解决的问题。
他举例说,1840年鸦片战争时,中国的人口比英国多得多,总产值比英国高,消费也比英国多,但是不分结构的话,总量是个空架子。当时英国的产业革命已经进行了70年,主要的产品是蒸汽机和各种机器设备,英国也产棉布,是用机器制造。中国主要的产品是农产品,出口的是茶叶、丝绸,也有手工纺织的棉布,两相一比,高下立现。
厉以宁表示,没有结构合理化根本谈不上现代工业化,创新是解决结构性失调最重要的途径。经济波动和技术领域持续增长都和创新有关。“我对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消除结构性失衡是有信心的。”厉以宁表示。
产学研基础有待巩固
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元表示,教育、科研、创新是实体经济最基础、最根本的组成部分,如果缺乏完善、高效的教育体系,甚至有一部分人上不起学,那我们国家不可能建成强大、先进的社会主义强国。
他表示,教育以及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产品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短板。同时,也不能把这三者简单归纳为科技创新。“现在讲的创新多是在产品层次,是产品的多样化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这些并不能代替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
“目前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对海外依赖程度较高,虽然原创性研发越来越多,但我们在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上总体依赖国外,这一点必须扭转。”陈元表示,要把教育、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放在基础地位。我国受教育总人口在全世界已经占据领先地位,但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差距。我们不仅要在科学家、技术人员上追赶国际先进水平,还要在人口平均水平和整体素质上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他表示,为此要补上基础科学的研究,特别是物理学、数学,这些基本理论和基础学科的研究要追上国际先进水平。同时要补上技术的短板,现在不少产业还有很多技术不掌握,比如芯片的技术等。
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表示,新时代的实体经济如果还是传统的经济,将无路可走。新时代的实体经济必须走创新的道路。
不能走美国“老路”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原院长陆忠伟表示,在去工业化的道路上,美国付出的代价惨重,走的是一条从工业化到去工业化再到工业化的道路,实际上是一条回头路。我国不能再走美国去工业化和再工业化的老路。
从1970年到2015年的近半个世纪,美国工业在GDP占比从32.17%降到了19.91%,同时美国出口占世界出口的规模从13.6%骤降为9.0%。显而易见,美国大规模的总量去工业化弱化了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对贸易平衡、就业规模、经济增长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作为去工业化的后果,美国经济形成了大服务、小产业、低储蓄、高消费的结构,仅靠本国的生产无法满足消费。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促使美国重视制造业,2009年底,奥巴马政府启动了再工业化发展战略,旨在大力发展制造业。2011年,启动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2012年,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发布了先进制造业的国家战略计划,2017年,特朗普推动再工业化。
当然,美国的再工业化是对去工业化的否定,但也并非回归传统的制造业,而是走一条新型的制造业之路。美国的再工业化力推产业结构从“重、厚、长”向“轻、薄、小”发展,发展计算机、航空、汽车、机械、电子零部件等产业,以及大力发展生态环保、清洁能源等,以保持美国制造业在21世纪的全球竞争优势。(记者 黄晓芳)
转自:经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