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煤炭去产能任务完成,优质产能陆续释放,供需趋于平稳,价格回归理性;煤企精简机构、精减人员,裁撤僵尸企业,业绩持续改善,效益大幅增长。向好的经济形势下,煤炭人更注重诚信,更关注产业链平稳发展,更致力于解决去产能后的遗留问题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前11个月,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利润总额2717.6亿元,同比增长364%。煤炭行业效益回升,是2017年煤炭经济运行的一大亮点。效益好转的背后,是宏观经济持续向好对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形成支撑,也与我国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密切相关。
整体来看,2017年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去产能任务完成,优质产能陆续释放,煤炭供需趋于平稳,煤价回归理性。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稳中向好的煤炭经济背后,依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去产能要做的事情依然很多。
A、去产能成效显著,煤炭供需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2017年,煤炭行业去产能工作成效显著。2018年度全国煤炭交易会透露,到2017年底,全国煤矿数量将从2015年的1.08万处减少到7000处左右。2016年、2017年,我国共去煤炭产能4.4亿吨。煤炭去产能任务有望在2018年基本完成。
一直以来,我国煤矿中小规模居多,产能小而分散。早在2017年度全国煤炭交易会上,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就表示,将加快提高煤炭行业集中度,年产30万吨及以下小煤矿,不能作为独立核算企业单独存在,将按照“再退出一批、推动兼并重组一批、涉及保障民生和布局需要的少量保留一批”的原则进行分类治理,少数保留的也必须逐步引导整合到优势企业。
随着去产能工作的推进,煤炭供需格局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煤炭行业集中度大幅提高。全国煤炭生产重心越来越向晋陕内蒙古宁地区集中。2017年前9个月,四省(自治区)煤炭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36%。
当然,2017年,煤炭行业的高集中度同样带来一些问题。随着生产重心西移、区域间煤炭调拨规模扩大,多年来形成的煤炭运输格局被打破,区域性、时段性煤炭供应紧张问题逐渐显现。虽然存在区域性、时段性供应紧张,但在总体上,全国煤炭产能过剩的态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煤炭市场供需平衡的基础还比较脆弱。
B、国内需求增幅不大,进口煤需求降温
2017年,我国煤炭供需实现了基本平衡。2017年前10个月,全国煤炭消费量约32.6亿吨,同比增加1.18亿吨,其中电力行业耗煤15亿吨,同比增长6.7%;钢铁行业耗煤5.2亿吨,同比增长2.2%;建材行业耗煤4.2亿吨,同比下降4.1%;化工行业耗煤2.3亿吨,同比增长6.9%。
在需求层面,各家大型煤炭企业相关负责人普遍认为,2017年我国煤炭消费量虽然由负转增,但增幅并不大,且主要得益于房地产市场回暖、基建投资增长、水电出力减少、持续高温天气、国家取缔关停地条钢等因素。其中,仅因为高温天气和水电出力不足就拉动1亿吨左右的煤炭消费。这些利好因素,在2018年都不太可能重复性出现。
在局部地区,一些煤炭企业面临的需求下滑压力更大。如开滦集团精煤有近80%的市场份额位于京津冀区域,环保政策导致需求下降的影响更大。
国家能源局2017年11月1日发布的2017年第9号公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底,我国实际形成有效供给能力的合法矿井产能37.78亿吨,其中证照齐全的生产煤矿产能34.1亿吨,进入联合试运转在建煤矿产能3.68亿吨,加上进口煤2.5亿吨,目前我国煤炭实际供应规模已超过40亿吨。
进口煤需求方面,2017年,随着国内煤炭供应逐步企稳,对进口煤的需求较2016年有所降温。在煤炭行业去产能政策的影响下,2016年国内煤炭供给偏紧,进口煤顺势补充缺口,进口量逆势增加。进口量的增加是对国内供应不足的一种反馈。
随着国内供应偏紧格局的缓解,2017年煤炭进口量有所回落,在2亿吨至2.5亿吨之间。煤炭经济分析师李廷认为,从煤炭供需情况来看,随着国内原煤产量回升,即便煤炭进口回落,2018年国内煤炭供需将由2017年的紧平衡转向整体基本平衡甚至略显宽松。与此同时,安监、环保等政策的不确定性或许仍会在部分时段影响煤炭供应,铁路运力的偏紧也会继续影响煤炭市场。
C、煤炭企业积极履行兑现中长期合同
2017年以来,各大煤炭企业积极履行兑现中长期合同。第三方机构数据显示,2017年中长期合同履约率超过90%,这对于保障煤炭稳定供应,维护行业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中长期合同价格稳定在560元/吨至570元/吨的合理区间,远低于市场煤价。2017年前11个月,5500大卡下水动力煤中长期合同平均价格568.4元/吨,其中11月价格567元/吨。
2017年前10个月,淮南矿业集团共发运煤炭2859万吨,进度兑现率为101%;全年合同兑现率达到100%左右。除2017年5月与市场价格持平略高外,其他月份均低于市场价格。特别是2017年7月以来,中长期价格低于市场价格70元/吨至100元/吨。
各煤炭企业还积极与下游企业签订2018年度中长期合同,仍采取“基础价+浮动价”的定价机制。2017年11月21日,全国煤炭交易会首日上午,煤炭行业上下游企业就签订了中长期合同量1.3亿吨。
多数企业签订的中长期合同量在2017年的基础上有增加。龙煤集团2017年签订的中长期合同量在2200万吨左右;2018年,龙煤集团的重点中长期合同量将在2600万吨左右。2018年,山西焦煤集团拟同23家用煤企业签订炼焦煤中长期合同,中长期合同总量为3475万吨,相比2017年增加3家,增加合同量180万吨。
除合同数量增加外,部分企业在合同期限上有所延长。2017年12月以来,伊泰集团陆续与浙电集团、粤电集团、国信集团等15家重点客户签订3年至5年煤炭购销协议,合同量年均3500万吨左右,占该集团2018年签订中长期购销合同总量的70%。国家能源集团与6家电企签3年长协,合同期限为2019年至2021年。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表示,国家能源集团这次中长期合同的签订,对于维护煤炭市场秩序,促进直供直销,引导更多煤炭电力企业签订3年中长期合同将起到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虽然中长期合同中规定了量、定价机制,但在实际执行中仍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如合同缺乏有效监管和约束,合同条款不细、违约条款不明确等,导致煤炭企业、火力发电企业和电网公司之间形成债务链,影响了中长期合同的兑现。
据了解,2018年,国家发改委将继续委托第三方机构,对于中长期合同签约履约不力的企业,进行内部约谈,更严重的要内部通报,或者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以督促中长期合同执行。
D、更理性认识煤价,更关注产业链平稳发展
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煤价成为许多媒体热议的焦点。经历了2016年的跌宕起伏,2017年煤炭企业对煤炭价格和市场有了更理性的认识,除了考虑自身利益外,开始更加关注整个产业链的平稳发展。
2017年前三季度,我国煤炭价格维持相对高位,1月至9月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135.71,同比上涨35.71%。2017年9月底,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报收于586元/吨,较上月末增长1.2%。秦皇岛地区具代表性的5500大卡动力煤平仓价格上涨至715元/吨至725元/吨之间,较上月末上涨100元/吨左右;5000大卡动力煤的平仓价格上涨至640元/吨至650元/吨之间,较上月末上涨90元/吨左右。
在经历2016年煤价过山车行情后,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措施积极平抑煤价。2017年9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建立健全煤炭最低库存和最高库存制度的指导意见(试行)》,从库存制度上发力,抑制煤价大幅波动。同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煤炭最低库存和最高库存制度考核办法(试行)》,以加强煤炭最低库存和最高库存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考核。2017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做好迎峰度冬期间煤炭市场价格监管的通知》,从价格监管政策方面对前期政策做出补充和完善。
随着平抑煤价和促进优质产能释放等政策的不断出台,煤炭价格在2017年9月中旬短暂冲高后开始回归,10月以后动力煤价格持续下调,11月8日CCI动力煤价格指数显示,5500大卡动力煤综合指数报587.5元/吨,较上周下调2.5元/吨。
除国家政策层面做出努力外,国有大型煤企亦纷纷下调市场价格,履行社会责任。今年年初,国家能源集团、中煤集团、陕煤集团、皖北煤电集团、兖矿集团、山东能源集团等多家大型煤企发布消息称,为维护市场运行,下调市场煤炭销售价格每吨15元。另外,山西五大煤企(焦煤集团、阳煤集团、晋能集团、潞安集团、煤炭进出口集团)也集体下调煤价,整体幅度在吨煤15元至20元。
“社会认为煤炭行业利润增长高得离谱,其实这仅仅是行业多年‘失血’的恢复。”陕西煤业化工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杨照乾说,“所谓百分之几百的增长率,其实是过去的基数太小了。”
事实上,现在煤炭行业的成本还远未达到完全成本,“尤其是开采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和治理的成本,还没有全部进入生产成本,现在的收益是建立在成本不完全的基础上的。”杨照乾说。另外,在当前的煤炭价格中,还有很大部分是运费。在2018年度全国煤炭交易会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介绍,目前,全国煤炭平均运距在700公里以上,每年铁路煤炭运量20亿吨左右。
李廷分析认为,2017年,我国煤炭价格走势整体上告别了2016年的单边上涨,进入震荡调整阶段。
E、行业盈利状况改善,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2017年,随着煤炭行业分流人数增加,煤企人员负担相对减轻,为成本进一步下降腾出空间,行业盈利能力继续增强。
2017年前9个月,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01万亿元;90家大型煤炭企业利润总额(含非煤)1041亿元。
2017年,国家有关部门连续出台多个文件,督促各煤炭企业保障供应。通过产能指标置换等方式,一些产能逐渐释放。有煤炭企业负责人表示,退出的本来就是基本上不生产的煤矿,而通过产能置换措施,新增的却是实实在在“活”的产能。
煤炭行业效益的好转,除了去产能、价格回升,还与各家煤炭企业的综合改革措施密切相关。
煤炭“黄金十年”后,各大煤炭企业纷纷采取精减人员、降工资、关井、分离移交企业办社会职能等综合降本增效措施。据龙煤集团董事长王智奎介绍,龙煤集团在册职工人数和在岗职工人数比改革之初分别减少9.3万人、9.5万人。
但煤炭行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十分突出。很多煤炭企业负责人表示,绝大多数煤矿仍处于累计亏损状态,完全弥补前几年的巨大亏损尚需时日。
据介绍,在90家大型煤炭企业利润中,前10家利润833亿元,占80%,大多数企业仍处于微利和亏损边缘,行业亏损面仍有20.7%。
“企业扭亏尚未脱困的现象比较普遍;资金链紧张、债务负担重、人员安置困难等问题依然突出;部分老国有企业减发职工工资、拖欠社保基金和税费、采掘关系失衡、减少安全投入等问题依然存在。”王显政说,“2018年,煤炭行业去产能任务难度空前,煤炭企业将面临比较严峻的经营形势,行业转型升级与健康发展任重道远。”
F、去产能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煤矿关了,但关闭之后的相关资产债务处置问题却成了许多煤炭企业的“老大难”,煤炭企业负担沉重。
比如,河南能源化工集团关闭退出矿井负债规模130多亿元,此部分债务绝大部分为统贷统还借款,在没有中央政策支持下无法分割,每年仅利息支出就近10亿元。去产能矿井关闭后,这部分债务将全部由母公司承担,企业偿债压力巨大。
债转股成为许多企业选择的主要解决方式。2017年,河南能源化工集团已签订的债转股规模475亿元,截至目前已落地100亿元。
淮北矿业集团董事长王明胜介绍,虽然2017年淮北矿业集团有所盈利,但仍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如安全生产风险、稳定风险,特别是资金风险。“现在银行还是不愿意给我们贷款。”王明胜说。
企业负债高、融资难、资金紧张成为行业共性问题。据介绍,2017年前9个月,规模以上煤炭企业负债总额3.75万亿元,同比增长3.4%,资产负债率68.1%,仍处于较高水平。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直报的90家大型煤炭企业资产负债率70.85%,特别是部分承担去产能任务的企业由于债务得不到及时处理,资产负债率上升明显,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提高,部分企业资金紧张的问题仍然突出。
而分离移交企业办社会职能,在实际操作层面,同样存在问题。许多煤矿都是独立工矿区,往往签订协议容易,但实际交接时却十分困难。“希望能有‘一揽子’解决政策。”王明胜说。(记者 陶冉 鄢丽娜)
转自:中国煤炭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