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铜铅锌产业“新常态”到底什么样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7-05-19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时第一次提出“新常态”一词,同年11月9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新常态”概念首次得以系统性阐述。随后的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消费、投资、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九方面全面阐释了何为中国经济“新常态”。当前,我国铜铅锌产业的“新常态”到底是啥样?
 
  我国铜、铅锌弥补欠账式消费 高速增长期已基本结束
 
  “弥补欠账式”消费已基本结束。回首过去,1960年~2000年,我国铜铅锌消费“欠账”巨大。这41年间,我国累积精炼铜消费量仅占世界总量3.76亿吨的6.18%、约2300万吨,铅1.93亿吨的4.73%、约910万吨,锌2.43亿吨的5.97%、约1450万吨。
 
  此后的2001年至2015年,我国铜铅锌处于“弥补欠账式”消费高速增长期。这15年间,我国铜累积消费量达到约8700万吨,占世界总量的31.51%,而美国仅累积消费约3400万吨且由2000年的最高约300万吨逐步下降到2015年的180万吨;铅达到约4470万吨占34.74%,而美国仅约2500万吨且年消费量维持在150±10万吨;锌达到约6000万吨占35.15%,而美国仅约1700万吨且年消费量维持在110±20万吨。
 
  统计显示1960年至2015年,我国累积铜消费量已占同期世界总量的16.89%,铅16.72%、锌18.02%,均超过2015年我国GDP占世界总量的14.84%比例、与占世界人口比例基本相符。
 
  我国铜、铅锌消费近三年已趋于稳定,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2014年我国铜消费量为945万吨、2015年为985万吨。国际铜研究组(ICSG)2017年3月公布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世界铜表观消费量估计较2015年增长2%(约43万吨)。其中,中国增长2.5%(据此推算增加了24.6万吨,年消费量约1010万吨,已稳居世界第一),且认为主要是生产增长了6%、净进口下降了7.5%所致;美国和日本则分别下降2%和2.5%。2015年我国铜消费量远高于同年世界排名依次为2到10位的美国179.2万吨、德国121.89万吨、日本99.3万吨、韩国70.49万吨、意大利61.06万吨、印度49.14万吨、土耳其47.49万吨、中国台湾47.09万吨和巴西43.38万吨,上述9个国家和地区2015年合计铜消费量719.04万吨。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铅锌消费也存在类似现象。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第一,上述9个国家或地区年铜消费合计量已由2000年的最高865万吨,震荡下行到2015年的719万吨(减少约150万吨),其中2009年只有680万吨。2006年至2015年除中国以外的世界铜消费整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第二,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精铅消费490万吨,2015年470万吨,2016年国际铅锌研究组公布的数据比2015年又减少了6万吨,但仍稳居世界第一。值得关注的是,世界精铅消费量自1964年达到312万吨,至1976年才突破500万吨(实际数据约510万吨),而我国2008年达到了313.49万吨。自2001年以来,除中国外的世界精铅消费已稳定在630万吨,且2002年不足500万吨,2015年为616万吨。根据国际铅锌研究组公布的数据显示,除中国外的世界精铅消费2016年为647万吨。
 
  第三,2014年我国精锌消费635万吨,2015年650万吨,2016年国际铅锌研究组公布的数据为672万吨。世界精炼锌消费量1971年达到500万吨,到1983年才站稳630万吨关口,而我国2011年就达到了510万吨。除中国外,世界精锌消费量自2003年达到760万吨一直呈缓慢下降趋势。
 
  除我国外的实际表明,扩大应用很难弥补技术进步和替代对传统领域消费量的减少。上述数据已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除我国外,世界铜铅锌消费已呈逐步下降趋势。扩大应用涉及上下游,跨行业、跨部门,仅靠本行业自身的力量起步难度大、进展相对缓慢。要特别注意的是,我国有关部门和权威专家在研究制定《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时,对扩大铜、铅锌应用做了较详细研究分析,初步结论是与现有庞大的消费基数比,可扩大应用量属杯水车薪。需密切关注各种共享经济的迅猛发展,将大幅提高相关产品设施的利用率,有效降低我国经济增长对铜、铅锌的消费强度。
 
  扩大需求难度凸显。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加剧,极端民族主义抬头,全球化发生逆转趋势比较明显,扩大出口面临严峻挑战。从国内看,不仅经济增速放缓,而且转型压力巨大,技术进步明显及其他替代材料涌现。大家最有感触的是,家电行业中,同型号空调与10年前比,单台用铜量已减少了40%左右。铅酸蓄电池正在被其他材料的电池逐步取代,同类镀锌钢板单位用锌量也减少了近20%。世界范围内的中产阶层及以上人群铜、铅锌消费很可能已接近饱和,以旧换新式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对铜、铅锌的需求量。
 
  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增长缓慢趋势没有改变
 
  自2014年以来,有色金属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已持续下降。2016年有色金属工业(不含独立黄金企业)累计完成投资6226亿元,同比回落7.3%,与上年同期比降幅扩大4个百分点。其中,民间(私人控股企业)完成投资4176.6亿元,比上年回落11.42%。在行业投资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16.24亿元,比上年减少57.6%,仅占0.3%,国家产业引导投资的表现明显减弱。2016年有色金属工业完成投资仅占全国(不含农户)的1.04%,增幅比全国低15.4个百分点。
 
  2017年1~3月,有色金属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仅完成823亿元,月均不到280亿元,远低于2016年全年月均的500多亿元。投资下降固然有化解产能过剩等因素的影响,但没有投资、特别是没有民间投资,拿什么来“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提升有色金属产业的制造水平或将由此受到影响,从而制约产业发展后劲。
 
  国际贸易呈逆差缩小出口增加态势
 
  2016年,我国铜、铅锌产业共实现进出口贸易额623.03亿美元。其中,进口贸易额570.33亿美元、同比减少8.99%,出口贸易额52.7亿美元、同比增长2%,贸易逆差517.63亿美元、同比减少9.64%;铜进口额531亿美元、同比减少6.98%,出口51.8亿美元、同比增长6.69%;铅进口15.22亿美元、同比减少28.73%,出口0.67亿美元、同比减少55.96%;锌进口24.11亿美元、同比减少30.11%,出口0.23亿美元、同比减少38.51%。
 
  2016年,我国铜、铅锌产业进出口呈现三大特点,一是铜精矿进口量增加,铜材净进口量稍有下降,净出口铜金属制品3.13万吨略有增加;二是铅精矿进口量、未锻轧铅出口“双下降”;三是锌精矿进口环比有较大增幅、锌材出口量增长,锌金属制品由2015年的净进口约2.24万吨实现逆转为净出口2.33万吨,原电池净出口增长2.44倍。
 
  生产能力巨大,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与国际同行存在较大差距
 
  铜铅锌冶炼生产能力巨大,有占世界有色金属半壁江山之势。2015年精炼铜产量796.89万吨,稳居世界第一,占世界总产量34.82%,且呈追赶排名依次为2~10位的智利、日本、美国、俄罗斯、印度、刚果民主共和国、赞比亚、德国和韩国合计产量之势;精炼铅产量442.16万吨,稳居世界第一,占世界总产量的41.53%,是排名依次为2~10位的美国、韩国、印度、德国、墨西哥、英国、加拿大、日本和澳大利亚合计403.2万吨的1.1倍;精锌产量611.59万吨,稳居世界第一,占世界总产量的43.98%,是排名依次为2~10位的韩国、印度、加拿大、日本、西班牙、澳大利亚、秘鲁、墨西哥和哈萨克斯坦合计479.6万吨的1.28倍。2017年国际铜研究组、铅锌研究组3月公布的数据为2016年我国铜产量852万吨(按增长7%推算)、铅466.5万吨、锌627.4万吨,创了历史新高。
 
  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与国际同行存在较大差距。2016年,我国有规模以上铜采选企业256家、铅锌采选企业413家,铜冶炼企业194家、铅锌冶炼企业341家,铜压延加工企业1256家。虽然比2015年分别减少了25家、78家、24家、24家和51家,但仍远超国外同类企业总数。
 
  值得欣慰的是,2015年我国排名前十位的精炼铜企业产量约590万吨,占总产量73%左右,同比有所提高;排名前十的精铅企业产量占比提高了3.9个百分点,到达53.3%;排名前十的精锌企业产量占比也提高了1.2个百分点,但仅为50.1%。初步测算,2016年排名我国前十的铜、铅锌企业产量占比会有所增加,但同国外比仍有很大差距。
 
  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往往受制与人
 
  一方面,国内铜、铅锌矿产资源绝大部分独立于排名前十位的冶炼企业。2016年,排名前十的精炼铜企业中只有2家掌控的国内资源(含再生,下同)能保障30%左右的需要;前十位铅锌冶炼企业也只有3家能保障50%左右,且最大精锌冶炼企业仍延续了几乎没有国内资源保障的困境。另一方面,我国70%左右的铜资源仍依赖进口。即使锌资源对外依存度仅为20%左右,但由于缺乏应有的互信协商机制,在目前锌价较好、终端消费观望的大环境下,锌精矿加工费谈判仍受制于跨国公司,且远低于正常加工成本,锌骨干冶炼企业生产经营十分艰难。
 
  国际竞争国内化 国内竞争将更加激烈
 
  目前,世界经济复苏虽然有了些许起色,但还不知道是否会再发生“黑天鹅”事件,完全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霾。铜、铅锌产品的国际化程度非常高,2000年至2015年16年间,世界范围内铜供应已累积过剩27.91万吨、铅供应已累积过剩62.61万吨,锌供应已累积过剩更高达422.78万吨。国际铜研究组、铅锌研究组今年3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世界精炼铜、铅、锌市场仅分别出现约5万吨、3万吨和28万吨的供给不足,累积供给过剩局面没有发生改变。
 
  铜、锌国际市场是否会步“原油”覆辙应高度关注。事实上,正常的铜、铅、锌消费主要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结构及增长率密切相关,而与人口、国土面积和GDP总量没有很直接关系。这与国际铜研究组对我国2016年铜表观消费量估计较2015年增长2.5%(远低于GDP增长率),美国2015年GDP18万亿美元仅消费179.2万吨铜、我国11万亿美元则消费985万吨铜的统计数据相呼应。假设到2030年,我国GDP达到2015年美国和其他依次排名铜消费3~10位国家和地区总和的33万亿美元,且铜消费强度达到或略高于其平均水平,也仅需800万吨左右。与此类似,如果铅、锌消费强度也到达美国和其他依次排名3~10位国家和地区平均强度或略高于其平均水平,也仅需要铅450万吨、锌550万吨。因此,预计近一个时期我国铜、铅锌消费量将维持在目前水平,且总体趋势会向下发展。铜、铅锌产品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白热化趋势将更加凸显。
 
  值得期待的是,随着国办发〔2016〕42号文(即《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促进有色金属工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下同)的全面贯彻落实,特别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深入实施,目前不同所有制铜、铅锌企业的不平等激烈竞争局面将逐步扭转,国内竞争环境将趋于更加公平合理。
 
  环境约束更为突出 资源约束将逐渐弱化
 
  铜、铅锌采选冶炼业是列入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控(治)的重点产业,已得到或正在得到高度重视毋庸置疑。关键是由于历史原因,铜、铅锌冶炼企业周边的重金属污染累积已很可能接近极限,风险极大。目前广大人民群众对严重“雾霾”已深恶痛绝,而无法否认的是,即使目前最先进的铜、铅锌冶炼生产线仍会对大气产排一定数量有利于PM2.5形成的污染物(具体数据可查看2011年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资料编篆委员会编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并公开发行的《污染源普查产排污系数手册》)。用一个不很恰当的比方来形容目前我国的大气环境,是受发达国家长期历史排放和我国快速工业化过程大量排放累积的叠加影响,就像“一盆已达到饱和的盐水在空中到处漂移,在无风无雨的状态下稍有添加,就会发生沉淀洒向人间”。因此,特别提醒铜、铅锌冶炼企业,要对防控本地区严重“雾霾”出现防微杜渐。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铜、铅锌资源约束将逐步甚至快速弱化。2015年我国矿产铜金属量166.71万吨,虽然仅约占世界总产量的8.72%,但已接近美国当年精炼铜180万吨的消费量;矿产铅233.5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51.47%,远超过美国当年158.4万吨消费量;矿产锌474.89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5.27%,是美国当年精锌93.1万吨消费量的5.1倍。
 
  铜、铅的循环利用特性优异,锌难度也不很大且综合回收利用产业化技术在祥云飞龙等企业取得突破。2015年再生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再生铜产量约305万吨、铅150万吨、锌137万吨,均已超过当年美国精炼铜、铅、锌的消费总量。1960年至2015年我国已累积消费铜1.1亿吨、铅5380万吨、锌7460万吨,已进入循环利用快车道。随着我国开发利用国外铜、铅锌资源程度扎实提高、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变,预计很快我国铜、铅锌产业发展和消费模式将趋于同发达国家和地区接轨、循环利用比例将显着提升。
 
  有色金属工业经济风险仍在积累过程中,铜产业金融风险频发,铅锌冶炼业总资产负债率达70%
 
  2016年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3.86%,虽然同比回升了近1个百分点,但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11个百分点;资产利润率为5.07%,也回升了1.21个百分点,但仍低于银行公布的一般平均贷款利率5.58%。2017年1~2月,在有色金属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创历史新高的情况下,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3.98%,资产利润率为4.6%。
 
  目前,金融机构对有色行业的资金支持仍然受限,部分企业资金很紧张。最近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加之部分企业长、中、短期贷款比例严重失衡,要严密防范资金链断裂风险。继“青岛港”事件后,近期个别企业发生的资金链断裂事件影响较大,希望大家高度重视。
 
  2015年我国铅锌系统中的491家规模以上矿山企业总资产约1163.87亿元、负债率48.59%,365家冶炼企业总资产约2234亿元、负债率71.52%。
 
  全面准确把握和切实贯彻落实42号文件精神是当务之急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制造强国的决策部署,推动有色金属工业持续健康发展,2016年6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开发布了42号文。文件不仅开宗明义地将“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促进有色金属工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作为指导意见的标题,而且在整个文件中都没有出现“稳增长”一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意义十分重大和深远。就全国经济发展而言,“稳增长”无疑是第一位的,但就特定产业(如煤炭、钢铁、电解铝等)则必须把“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放在首位,否则我国经济“稳增长、调结构”的总目标就难以实现。希望铜、铅锌产业的广大干部职工能完整准确把握理解42号文件精神,特别是“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与“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的内在关系,切实牢牢牵住优化存量、主动减量增效益的“牛鼻子”,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不断取得建设有色金属工业强国的新成就。
 
  要特别提请大家思考的是,假设2017年至2026年我国铜消费维持在2016年1000万吨、铅460万吨、锌670万吨水平,将分别再累积消费1亿吨铜、4600万吨铅、6700万吨锌,与1960年至2015年的56年间累积消费总量基本相当,是否有可能?若可能,则请认真细分到各个可能的消费具体领域?迫切希望大家能深化对世界有色金属工业和消费发展规律研究,强化我国铜、铅锌产业国际综合比较竞争力分析,吸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教训,努力尽快形成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绿色科学发展战略共识。
 


  转自:中国有色金属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仍需高度重视利用外资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仍需高度重视利用外资

    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外商投资的形式、结构、内涵和作用相应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中国经济社会新的发展阶段对利用外商投资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017-10-09
  • 我国炼油行业去产能的四大着力点

    我国炼油行业去产能、补短板,可从四个方面着手:优化布局,坚持一体化、集约化发展;加强技术创新,加大催化柴油转化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产业升级;适度放开成品油出口。
    2017-04-07
  • 我国电子铜箔行业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2016年,我国电解铜箔的产能达到32 8982万吨,比2015年的28 4万吨增加了15 8%,产能利用率提高到88 6%;2016年产量达到29 1599万吨,年增长22 3%;销售量达到29 0289万吨;销售收入达到197 178亿元,年增长33 5%。
    2017-09-11
  • 格局未定 我国工业互联网短板亟须弥补

    格局未定 我国工业互联网短板亟须弥补

    咨询公司埃森哲预测,到2020年,全球工业互联网投入规模将达到5000亿美元,而到2030年工业互联网将为全球GDP贡献15万亿美元。不难看出,全球工业互联网发展势头不错。
    2018-02-07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