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风口上的大国中医药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6-05-27





  从国家战略到国际化机遇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到2030年,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去年以来,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医药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中国中医科学院举行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我国中医药领域大事连连,备受关注。专家表示,无论是国家战略的实施还是国际化的机遇,都会让中医药发展呈现出强劲势头。


  据统计,中医药已传播到世界上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医针灸诊所已达10万多家,针灸师超过30万人,注册中医师超过5万人。中医针灸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政府与外国政府和地区主管机构签订含有中医药内容的合作协议达80多个。


  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后,中医药被频繁纳入中外首脑会谈议题,成为国家层面合作的重要领域,中医药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


  中医药升级发展要过四座山


  当前,中医药发展正处于新的战略机遇期,而标准化和现代化是中医药进一步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随着需求的不断增多,中药材从选种育种、规范化到机理研究都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第一座山:好药少。江西省樟树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孙国如说,自己在为患者看病时,有时明明知道其症状,也知道应该选用的方剂,但却常苦于没有好药材可用。有业内人士指出,现在为了产量而进行的中药材品种改良和人为缩短药材生长时间的行为,严重影响了药材的疗效。而除了种植不规范导致的药性减退外,还有一些不法商贩制假售假,严重损害了中草药的质量和声誉。


  为此,专家建议,在中药材种植方面,相关部门应加强顶层设计,按照中药材道地自然属性的特点,规划引导各地有针对性地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同时,对重金属、农药残留等要进行严格的检查。而对于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执法部门应进一步加强查处和打击的力度。


  第二座山:标准化难。由于中药材多成分、多靶点,其治病机理一般难以确定,所以其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


  对此,中国科协副主席陈章良表示,传统医学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也要加强科研创新,开展标准化研究。相关专家认为,通过现代医学的研究来对中医药学进行完善,提高工艺,做好质量控制,确保有效性和一致性,更好地理解、发展和提高传统中医的治疗方法,是中医药标准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第三座山:“不姓中”。除了中药材的质量和标准化问题,中医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西医化”和一些乱象等,同样值得关注。


  在西医强势发展的冲击下,中医行业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不自信和“西医化”的倾向。专家表示,在一些地方,“中西医结合”在很大程度上变成用西医审视中医、管理中医、改造中医。在一些中西医结合医院甚至中医院,往往更愿意采用西医的方式,冷落中医。


  记者调查发现,当前中医院“不姓中”现象比较常见。“如果一家中医院70%的治疗手段属于西医,它其实已经不能称之为中医院了。”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说,但目前这种现象比较普遍,这是中医行业整体不够自信的表现,也将导致中医生存和发展之路越走越窄。


  现在刘清泉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将医院打造成具有中医特色的医院。“这并不代表我们将走向封闭。”刘清泉说,比如CT和核磁等设备,西医院用,中医医院同样可以用。只不过,中医会通过症候归纳得出自己的诊断。


  “并不是用了现代科技就不是中医了。”刘清泉说,对中医管理者来讲,要关注的是如何融入。中西医各有所长,两者要融合借鉴。


  第四座山:人才瓶颈。采访中,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不无忧心地告诉记者,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面临很多问题。我们有很多中医药大学,但培养出来的人才中,真正用中医方法治病的越来越少。“别看现在中医学硕士博士很多,真正能用中医思维看病的人并不多。”


  “上世纪80年代全国共有国家级名老中医5000多名,现在只剩下了不到700名。”国家级名中医张勇说。


  江西省中医药大学教授、中药研究所所长龚千锋告诉记者,在古代,医生既是医师也是药师,中药和中医相互促进发展。如今中药材生产方式发生变化,中医们甚至不知药从何来,也不会鉴别其品质。


  专家认为,中医的传承和学习应该是师带徒的教育方式,应根据中医特点,打造有传统医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医药发展要传承和创新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近年来,从地方政府到医院、药企,在中医药传承和创新上还是有不少可圈可点的实践。复活经典名方、为传统中医药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中医药走出去……一系列探索为中医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深挖名方,传承创新。中医治病多用方剂,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方剂近10万个。但伴随时代发展,现代人的疾病谱发生变化,同时不少野生珍稀中药材原料已经或正在枯竭,经典名方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当下,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经典名方进行深度挖掘,研制出更多更好的中药新药,正成为科研院所、企业的努力方向。


  北京同仁堂十大名药之一的牛黄清心丸,本方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牛黄清心圆”,有“科学凉茶”之称。同仁堂集团科技质量部部长黄宁告诉记者,考虑到该药中朱砂等药材的重金属含量较高,同仁堂调整了方子,生产出不含朱砂和雄黄的牛黄清心丸。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说,我们要从战略高度确立并尊重中医药的科学价值,重视、支持、发挥中医药的整体理论思维优势、理法方药一体化的组方原创优势,让传统中医药发挥更大作用。


  一些地方则加大了对经典名方的保护力度。福建中医药大学目前正积极展开对经典名方的抢救性发掘。学校药学院副院长徐伟告诉记者,他们将全省分区,并深入到每个镇去寻找老药师和老中医,探寻中医经典名方和炮制工艺,对一些有价值的工艺,会用影像和文字记录下来。


  “对经典名方的二次研究过程,也是中医药理论和实践实现重大突破的契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说。


  走现代化标准化之路。在攻克世界医学难题、造福人类健康方面,传统中医药堪称一个极大的宝库,但要让传统中医药在当下发挥应有的作用,就要用现代科技挖掘其内涵。


  在标准化方面,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下,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中国中药协会、中国针灸学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和中国药膳研究会去年底在京联合发布了《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编制通则》《中药学基本术语》《白病白癜风维吾尔医诊疗指南》等109项中医药团体标准。


  “这些标准的发布对规范中医药临床诊疗、基本术语及评价方法,提升中医药在健康中国体系中的地位作用,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桑滨生说。


  除了积极融入前沿科学探索、加快标准化步伐,还有不少地方和医院不断创新,让中医药适应时代变化和需求,走进寻常百姓家。


  敲开中医药国际化大门。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其国际化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中医药走向国际靠科技,引领国际靠标准。”在张伯礼看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说明中医药经验和现代科技结合可以解决重大问题。中医药走向世界靠疗效,科技是它的翅膀。同时,中医药的国际化也带动了其标准提升和创新发展,比如中医药临床循证评价、国际标准、专利保护、生产技术提升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绩。


  为促进中医药进一步健康发展,专家建议,要将发展中医药作为深化医改的重要举措,完善中医付费、医生医院评价等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逐步扭转中医临床遇冷及“西医化”现象。(据半月谈网)


  转自:中国医药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