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钛”热也需要冷静与思考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李梦依    时间:2016-09-02





  由于钛具有熔点高、比重小、比强度高、韧性好、抗疲劳、耐腐蚀、导热系数低、高低温度耐受性能好、在急冷急热条件下应力小等特点,其价值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被人们认识,被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随着不断向化工、石油、电力、海水淡化、建筑、日常生活用品等行业推广,钛金属日益被人们重视。


  我国钛工业发展历程


  我国钛工业是在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求拉动下发展起来的,大体经历了创业、成长、崛起三个阶段。


  创业期:1954~1978年


  中国钛工业是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1954年开始起步的。20世纪60~70年代,在国家的统一规划下,先后建设了以遵义钛厂为代表的10余家海绵钛生产单位、以宝鸡有色加工厂为代表的数家钛材加工单位,同时也形成了以北京有色研究总院、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为代表的科研力量,成为继美国、前苏联和日本之后的第四个具有完整钛工业体系的国家。


  在这一时期,钛工业从无到有,实现多方面“零的突破”,逐步创建、发展、完善,形成了较完整的研究—生产—应用钛工业体系,为许多重点国防工程和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急需的钛制品。


  成长期:1979~2000年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钛工业开拓市场求生存,苦练内功打基础,在钛冶炼、加工、应用技术和新合金开发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研制开发了一大批钛合金,稳定并提高了钛生产技术;不断进行技术改造,扩大品种规格,提高产能,取得了长足的产业进步;进行富有开创性的钛及其合金的应用推广工作,开发新产品,扩大钛应用领域;国内企业开始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钛民营企业开始发展。在这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钛工业缓慢而稳定地发展,但海绵钛曾一度严重滞销,企业处境十分困难。


  崛起期:2001年至今


  崛起期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1~2008年这8年时间,是中国迈向世界钛工业大国的腾飞期。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下,社会资本大量自发进入钛产业,老骨干钛企业积极扩产改造,新兴钛企业大量涌现,钛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业布局发生重大改变;钛生产和消费量持续快速增长,钛产业投入大幅增长,钛工业水平更显著提高,科技攻关成效显著,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研与生产均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钛产量连年大幅攀升,累创历史新高。8年内,中国成为同期世界上钛产量增长最快的国家。


  第二阶段是2009年至今,中国钛工业在扩产—洗牌—扩产—洗牌中发展,市场剧烈波动。但总体来说,我国钛储量居世界第一,目前中国钛产业仍面临着发展条件和机遇。尤其是近两三年来,我国钛工业发展已经从量的增长转型到质的跟进,最典型的代表企业就是宝钛集团与西部超导的科技创新能力显着提升。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代表建议,应加快组建国家钛产业技术研究院、引领结构材料革命。钛的大规模运用将有力助推中国制造业全面升级。


  钛产业市场的疯狂与消沉


  衡量一个国家钛工业规模有两个重要指标:海绵钛产量和钛材产量,其中海绵钛产量反映原料生产能力,钛材产量反映的是深加工能力。目前钛工业已形成中国、美国、独联体、日本和欧洲五大生产和消费主体。


  中国钛工业从1954年开始起步,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已成为世界钛工业大国。尤其是在崛起期,在2001年前,中国海绵钛产量每年约为2500吨,仅占世界钛总产量的3%;然而,到了2008年,中国海绵钛产量接近5万吨,已占世界海绵钛总产量的30%,一举跃居世界第一位。在2001年前,中国钛材产量每年约为2500吨,仅占世界钛材总产量的5%;到2008年,中国钛材产量接近3万吨,已占世界钛材总产量的20%,超过了欧洲钛材的产量,成为世界海绵钛第一生产大国和钛材生产第三大国。


  在这飞速发展的8年期间,其实在2004年底,我国海绵钛产能仅为4500吨。其中遵义钛业3000吨,抚顺钛厂1500吨,这时国内只有两家海绵钛企业。但从2004年末到2006年,钛价飞涨,海绵钛从4万/吨最高涨到28万/吨,依然供不应求,很多企业为争夺货源想尽办法。据了解,当时国内海绵钛需求巨大,产量无法满足相关企业生产需求,而宝钛集团的生产到了攻坚阶段,受到很大影响,不得不取消国内民用市场合同及出口产品订单,以满足军工用钛需要。


  从2008年开始,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整个世界经济的“多米诺骨牌”开始倾倒。中国钛产业开始长期下行,海绵钛价格一路下跌,一级海绵钛的价格从8万元/吨,一路狂跌至4万元/吨,令钛企欲哭无泪。抚顺钛业停产,遵义钛业等多家企业大幅减产。从过去两年的数据看,2014年中国海绵钛产能达到15万吨,到2015年实际产能8.8万吨左右,实际海绵钛的产量为6.2万吨,实际销售量5.8万吨。纵观全局不难看出我国海绵钛已严重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导致钛产业严重透支、稀薄了企业利润。“十二五”期间钛及钛加工企业纷纷感受到了市场劲吹的寒风,2014年、2015年几乎是全行业亏损。尽管国家先后几次出手收储海绵钛及钛锭,但仍然无力扭转产能过剩的势头。


  当然,中国钛企不能迷失在这只是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一外在因素或市场无序发展、产能过剩这样的自我安慰中,必须意识到任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来自于内部,要正视自身问题,正视中国钛产业快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钛企必须进一步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如何将产品由低端向高端发展,如何在细分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做精、做深、做专自身,谋求转型发展。


  对于钛材产业的未来发展,宝钛股份副总经理王鼎春认为,钛及钛合金加工行业被大众认为是朝阳产业,但就目前来看,从原料海绵钛到后期加工,总体产量呈过剩状态。如果企业面临着技术不够先进、生产不是全流程、市场价格不适应等问题,应当认真考虑是否要继续生产,将来能否进行整合。


  航空用钛市场持续走高


  世界各国国防系统和民航系统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飞机及其发动机通过减轻结构重量等有效途径不断改善使用性能,提高安全可靠性和降低全寿命成本。作为飞机机体结构和飞机发动机的主要结构材料之一,钛合金的应用水平是衡量飞机选材先进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影响飞机战术性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国外第三代战斗机上,钛合金用量占机体结构重量比为20%~25%,在第四代战斗机F-22上已高达41%,其应用呈大幅度上升趋势。航空发动机的用钛量也在逐步增加,国外先进航空发动机的钛用量已达30%左右,例如,V2500发动机的钛用量就高达31%,第四代发动机F119的钛合金用量为40%。在民用飞机方面,钛合金用量也在逐步增长,A380用钛占总重量的10%,单机用钛材约60吨。空客公司的钛用量已从第三代A320的4.5%增至第四代A340的6%,而A350客机的钛用量进一步提高至15%。


  除了飞机用钛比重的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人口数量的增加,我国的航空运输需求也不断增长,航空需求的不断增加必然带动对飞机需求量的增长,钛合金市场航空用量将进一步提升。去年北京航展期间,中航工业发布了对未来20年中国民用飞机市场的最新预测,预计到2034年末,中国航空公司客机机队规模将达到6360架,其中大型喷气客机5378架,支线客机982架;货机机队规模将达到708架。预计2015~2034年间,中国需要补充各型民用客机5522架,其中大型喷气客机4580架,支线客机942架。


  另据中航工业最新发布的通航市场预测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交付通航产品可达4000架左右,中航工业预计交付800架,占20%;2020年,预计国内新增交付通航产品接近1000架,中航工业预计交付国内400架,占40%。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航空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近几年一系列新型号的研制、试飞以及近期国产大飞机“三剑客”的亮相,更是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实力。


  在中国航空工业65年的开拓路程中,钛工业通过持续的工艺创新和工程应用,永不止步地挖掘出钛潜在的能力,其比强度、耐热性、抗蚀性等方面的优越性日益发挥显现出来,使用可靠性也随设计应用经验的日积月累而不断提高。钛工业的发展态势恰恰适应了航空工业不断提升的需求,甚至在某些方面以超前的姿态促进了飞机及其发动机的发展。我国航空工业的崛起正恰逢其时,将带动钛材需求量的爆发式增长。


  国内钛企已经进入了“低增长、低效益、低价格、高压力”的新常态,面对“十三五”的开局,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推进以及“降库存、去产能”政策的实施,国内外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和钛应用领域向纵深拓展,全球对钛的需求将逐渐恢复增长。长期看,钛的需求前景依然光明。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逐渐推进,钛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钛产业的应用将从国防、军工、医疗等高科技领域扩展到全社会的民生领域,以其独有的金属特性,为人们带来更优质、健康的生活及服务。(本报记者 李梦依)


  转自:中国航空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