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黄金时代”——非金属矿产业亟待规范发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段丹晨    时间:2016-09-07





  产业发展需要众多英雄的努力,如今非金属矿这个“幕后英雄”却在洼地里捉鱼捕虾。但可喜的是,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了这块尚待开发利用的“洼地”上。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要让非金属矿这个幕后英雄走上台前,就必须直面发展难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刚刚下发的国办发34号文对非金属产业发展已经提出了明确要求,意味着非金属矿产业在国家层面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与支持。


  在经济新常态下,建材工业的转型升级一触即发。非金属矿行业作为建材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抓住难得的机遇,从头入手,在提高资源开采和利用效率的同时,做到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深加工技术水平的提升和新产品的研发,充分发挥非金属矿产品的功能性,成为建材工业转型升级的新抓手,实现产业的飞跃式发展。


  提升行业准入门槛 推动市场整合


  我国的非金属矿储量丰富,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非金属矿的人均占有量并不高。因此,非金属矿资源十分宝贵。


  据业内人士透露,非金属矿行业准入门槛也不高。一个小县城里存在十几家非金属矿企业很常见,甚至有人在自家田地里发现非矿资源后,经过简单的分选和清洗,就进行销售。


  这造成非金属矿在开采过程中出现大量资源浪费现象:不仅无法达到清洁生产,更无从保障资源的可持续性,有的企业甚至运用“掠夺式”的开采方式,使得大量优质的非金属矿资源流失,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非金属矿行业的准入门槛不高也使得价格战等无序竞争现象大量出现,市场乱象丛生。这种发展方式,不但不利于非金属矿行业的长远发展,更不符合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国策。因此,非金属矿行业必须将整合市场,提升行业准入门槛作为一件大事来做,也只有做好了这件大事,才能为非矿行业的进步和发展铺平道路。


  围绕国家目前的战略目标,要充分发挥非金属矿新材料特色,在重点方面利用非金属矿物新材料特性形成核心技术,发展非金属矿应用新领域,推动国家战略目标实现的同时,促进非金属矿物材料行业整体发展。


  各地方企业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对于非金属矿资源丰富的地区,要尽快将资源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要加大科技投入,借鉴成功产业区域的发展模式。


  根据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科技基础,建设以非金属矿开发利用为基础、多产业集群的特色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绿色农业、现代冶金等产业基地,形成从研究开发、产业化到规模发展的能力,构建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实现以科技创新提高产业集中度的目的。


  通过技术、装备、非金属矿应用与基础研究的工程化,全面提升我国非金属矿产业深加工水平。建立非金属矿产资源利用评价体系和环境指标评价体系,建立一整套科学的、定量的、可操作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评价体系和非金属矿企业环境指标评价体系。


  比如,在颁发采矿权时,认真评估企业的能力与资质,引进更有实力、有经验的企业;在矿山开采的过程中,推广使用先进技术,对矿山开采进行科学设计,优化开采方案,提高资源利用;采用先进选矿工艺和技术,提高产品纯度和品级,提高选矿回收率;推广清洁生产,加强生产全过程管理,建立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


  令人欣喜的是,在“十二五”期间,已经出现了多个依托资源优势而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采选加工基地,产业向集群园区集中呈现出了明显的发展趋势,鹤岗、鸡西石墨,盱眙凹凸棒石,梨树硅灰石,临江硅藻土等产业集群已经初现规模。


  想要实现非矿行业的长远发展,提升行业准入门槛势在必行。只有制定并理顺围绕非矿行业的相关政策,才能规范企业行为,进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清洁生产,进一步加快市场整合效率,淘汰落后企业和落后产能,实现行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重提升。


  国家搭建平台 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目前,中国非金属矿市场存在这样一对矛盾:国内市场原材料供大于求,同时还在向国外进口非金属矿制品。进口的非矿制品价格常常是出口原材料价格的几倍甚至十几倍之多。


  “由于基础研究的缺乏,且非矿的品种数量繁多,目前我国非矿行业在加工技术和装备方面较之国外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专职副会长王文利介绍道。


  因此,我国非金属矿行业亟须提高产品精加工能力。而要提高我国非金属矿行业精加工能力,加大技术、装备等的研发力度势在必行。


  “非矿行业中的许多企业在技术研发和投入方面可以说是‘有心无力’,同时,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基础数据的支撑,依靠企业难以实现,在这方面应当由国家级的科研单位走在前头,进而引导非矿行业的相关企业。”承德人和矿业董事长郎宝龙说道。


  因此,在深加工技术和装备研发方面,政府应当承担起搭建平台的重要作用,对非矿行业的技术、装备等研发给予相应的支持。通过组建专门的科研院所,以之为主导,以示范项目为支撑,进行非矿深加工以及制品的技术研发,同时对非矿装备进行研究,研发出一批性能好、制式化的专门针对非矿行业的关键装备。


  同时,政府应加大对非金属矿产基础地质工作的投入力度,尽快实现非金属矿产资源后备储量持续增长,提高保障能力,加强战略性非金属矿资源的勘察,实行战略性非金属矿产资源储备制度,加大对新成矿区域的找矿力度。


  此外,扶持打造业内领军的大中型企业,实现非金属矿产业规模化格局也是迫在眉睫。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扶持和引导一批具有一定资金、技术和市场优势的企业,投入到非矿深加工技术、装备等研发中去,带动整个行业的创新创造,进而提升我国非矿行业的整体水平。


  聚焦市场需求 供给侧改革助发展


  观念是制约非金属矿向深加工发展的最大拦路虎。目前国内的非金属矿企业是被动的适应市场,由用户筛选市场上的原料,确定配方及所需材料的性能后,向非金属矿企业提出要求,然后加工企业按照要求组织生产,非金属矿企业只是被动的适应用户,丧失了市场主动权。


  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从改变观念入手,持续以市场为导向,加大企业对新产品的研发力度,不断提供迎合市场需求的高端、高质量产品。


  对于非矿行业来说,由于企业对于市场脉搏把握不准,导致产业发展与社会需求处于脱节状态,有效供给不足。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行业下一步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


  这一问题的解决与供给侧改革的内核相吻合。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非矿产业在去产能、补短板方面大有可为,如果能在供给侧改革的指导下,尽快淘汰落后产能,在市场需求的指引下,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那么非矿产业必将迎来飞速的发展。


  王文利也表示,非金属矿行业同传统建材行业一样面临着传统产能过剩,高端供给不足的情况。因此,非矿行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当以市场为导向,提供高质量供给,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不断拓展应用的领域。


  在全社会向绿色化转型的今天,市场上对于非矿产品的需求早已不是原始的矿石或是粗制的原材料粉末,充分发挥非矿产品吸附、耐火等特殊功能的“矿物材料”成为市场的终极需要。


  比如,石英具有耐高温、热膨胀系数小、高度绝缘、耐腐蚀、压电效应、谐振效应以及其独特的光学特性,较之出售石英矿石或石英砂,生产石英光纤预制棒、石英坩埚等功能性强、附加值高的产品应当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主流。


  这种趋势将推动非矿行业技术创新和产品进步,助力非矿产业材料化、制品化,进而促进非矿行业优化产业结构,填补产业短板,实现行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产业链信息不通畅也使得非矿行业市场需求和产品生产出现脱节,成为阻碍非矿行业发展的重大短板:有技术的没有市场,有市场的没有技术,有需求的没有产品。为了打破产业链上下游的沟通障碍,实现信息互通与上下游企业间的沟通合作,补好科研、生产、市场融合的短板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就需要协会、产业联盟等相关的社团组织,发挥组织协调的功能,从全局出发,站在行业的高度,沟通上下游,打开联系通道,实现信息通畅,让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让市场需求真正得以实现。


  可以说,非矿行业未来的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相连:只有从供给侧角度入手,从市场的需求出发,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科研水平,满足高端供给,实现有效供给,补好产业发展的短板,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非矿产品的需求,促进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行业的向前发展。


  如今,《中国制造202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战略的提出,让非金属矿产业有了重新正名的机会,新材料产业的崛起,科技力量的注入,让石墨、高岭土、硅藻土等非金属矿物成为聚光灯下的宠儿。


  毋庸置疑,非金属矿行业前景巨大,是亟待开发的一块“黄金洼地”。但要想真正实现非金属矿行业的崛起和飞跃式发展,必须从整合市场,提升行业准入门槛做起,加大对加工、生产技术以及配套装备的研发投入,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高附加值功能性产品。


  相信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下,在技术创新和进步下,在相关社团组织沟通和协调下,非矿这块“黄金洼地”一定能变成宝地,非矿行业的发展也必将迎来“黄金时代”。(本报记者段丹晨)


  转自:中国建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