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氢虽好,工业领域大规模应用还有难度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11-15





  “从脱碳角度考虑,氢能特别适用于氢冶金、化工原料等领域。我国氢能的发展主要起源于交通领域。但目前在交通领域使用量并不大,真正使用量大的将是工业领域。”近日,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蒋利军说。


  前不久,工信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表示,将积极推动清洁低碳氢在工业领域应用。聚焦清洁低碳氢应用的瓶颈制约,进一步推进政策集成创新,加快推动其在冶金、化工、石化等行业规模化应用,在工业绿色微电网、绿色船舶、绿色航空等领域实现多场景应用突破。


  多位专家认为,低碳氢若能在工业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将带动大功率绿氢制备技术与装备、管道输送以及大规模储氢技术的发展,但当前仍要突破应用规模小、难以获得绿色溢价等困难。


  仍停留在示范阶段


  “我国氢能发展以交通领域作为先导,但氢能源不等于氢燃料,电池不等于氢燃料电池车。我国80%以上的碳排放来自工业,而超过80%的氢气消费也在工业领域,工业领域拥有最大的氢能脱碳潜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能源与绿色低碳发展部部长景春梅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工业领域将是清洁低碳氢最大的用武之地。


  来自中国氢能联盟统计的数据也显示,在目前我国生产的氢气中,由煤炭和天然气制取的灰氢占82%左右,其中80%的氢气产量被工业生产消耗。而这些灰氢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工业低碳转型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利用低碳氢取代灰氢就成为这些工业生产过程脱碳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绿色低碳氢在工业中应用较少,大部分还停留在示范阶段。”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新能源发展中心副主任杨铮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说,在石化领域,主要有工业碳捕集用于驱油和食品级二氧化碳、工业二氧化碳和副产氢制低碳甲醇、炼厂和煤化工用氢绿氢替代、绿氨绿醇绿色航煤生产;冶金领域,主要有富氢碳循环高炉冶炼、氢基竖炉直接还原铁等;建材领域,主要有窑炉氢能煅烧等。


  近几年,我国在低碳氢应用上已有一些探索,如中石化库车绿氢炼油项目、吉利和斯尔邦的低碳甲醇、大量在建的绿色甲醇和绿氨、宝武集团富氢碳循环高炉、河钢集团富氢气基竖炉等项目。


  无法获得绿色溢价成掣肘


  “由于低碳氢成本较高,碳减排无法获得绿色溢价,只有少数项目可获得一定收益,其他工业项目采用低碳氢只能额外增加成本。”杨铮坦言。


  内蒙古某氢能企业负责人也向记者表示,从经济性的角度分析,由于低碳氢生产成本较高,导致其缺乏市场竞争力。“在不考虑'绿色贸易壁垒'和'碳税'等政策性硬性约束的情况下,用户更倾向于选择成本较低的制氢路线。这使得低碳氢在工业领域的替代在技术上虽然可行,但经济性还比较差。”


  据景春梅介绍,在交通领域氢能经济性的参照物是汽柴油价格,而工业领域的参照物主要是煤价,因此,清洁低碳氢在工业领域具备经济性的难度更大,这就需要政策的扶持。


  景春梅进一步分析称,总体来看,氢能产业发展总体仍处于小规模示范向大规模产业化发展过渡的关键期,经济性不足。“目前,在持续加大科技创新的基础上,亟须进一步在规模上实现放量,尽快把成本降下来,尽快具备商业化发展条件,而工业领域则是最好的场景。”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我国低碳氢和绿色低碳产品标准体系和交易体系正在建立,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也限制了低碳氢的推广应用。


  行业发展初期,需要多方支持


  在行业发展的初期,政策支持尤为重要。“今后,建议加强部际协调机制作用,统筹资金、项目、政策、标准等要素资源。通过产能延期置换、支持性电价政策、鼓励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参与电力市场、通过削峰填谷等措施降低制氢成本。”景春梅说。


  此外,景春梅还建议,今后,要进一步研究将符合条件的氢能重大技术装备和材料纳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等来降低成本,支持清洁低碳氢在工业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清洁低碳氢作为清洁化工原料和还原剂,可通过“风光氢储”一体化、“绿电-绿氢-绿氨(绿醇)”等方式有效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领域减碳降碳,还可通过存量挖潜来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据杨铮预计,未来,随着绿氢成本降低、碳排放交易范围的扩大,低碳氢在我国石化领域、氢冶金等原料领域的市场空间广阔,大量规划的工业低碳氢项目也将逐步落地。(记者 张胜杰)


  转自:中国能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