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多家企业首次参展、首次设立储能专区、首次推出虚拟数字人……作为中国外贸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正在举行的第136届广交会持续上“新”。
这些“首次”传递什么信号?记者近日在广交会展馆探寻答案。
4000多家企业首次参展,创造外贸新增量
首次参加广交会的广州三晶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带来20多款产品,提供定制化工业自动化产品与解决方案,新品率达三分之一。
“细分市场机会不小、空间够大,我们特别看好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该公司工业自动化事业部总经理陈秋蒙说,“希望用好广交会平台,精准对接需求,进一步打开发展空间。”
第136届广交会线下参展企业超3万家,新参展企业近4600家,既覆盖电子、能源等传统优势品类,还有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
首次参展的京东物流迎来不少客商咨询。京东物流品牌传播部高级经理陈宝健介绍,公司在全球有近100个保税仓、直邮仓和海外仓,总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希望借广交会的平台助力中国品牌更好出海,为全球客户提供一体化供应链解决方案及定制化服务。
这些“新鲜血液”既代表中国制造的新力量,又是中国外贸的生力军。
“我们面向省内特色优势产业,把展位重点投向制造业企业,支持有订单潜力的新锐企业参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等先进制造和科创产业企业。”广东交易团负责人说,此次交易团新参展企业超过400家。
广交会的“新面孔”还有青睐中国市场的外资企业。
开设跨境电商讲堂、“一对一”顾问提供选品和物流方案……美国电商企业亚马逊为首次参展做足了准备。
“广交会聚集优秀的外贸厂商和品牌商,他们出海意愿强,我们提供出口服务,刚好契合彼此的需求。”亚马逊中国副总裁邱胜说,“我们希望和更多卖家、服务商协同创新,探寻更新的业务模式,寻找更好的创新产品,满足不同市场的新需求。”
首次设立储能专区,带来绿色新动能
共享型氢能自行车、微型制充氢一体机、低压固态储氢装置……永安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位摆满了各式氢能产品。
“绿色清洁能源颇受海外消费者青睐,我们希望让大家近距离感受氢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便捷,进一步了解市场上丰富的氢能应用场景。”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企业的氢能共享自行车项目已在国内多个城市推广,氢能产品远销欧洲、美洲和东南亚地区。
绿色化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广交会积极顺应这一趋势,丰富绿色能源展览题材,首次在新能源专区增加氢能新题材,新设储能产品专区,共吸引新能源参展企业110多家。
据商务部门展前调研,本届广交会参展企业中55.9%的企业在绿色低碳领域拥有外观、实用、发明等专利,各类企业现场展示绿色低碳产品将超过104万件。
在深圳市华思旭科技有限公司的展位,寿命可达5年以上的重卡启停锂电池吸引了不少采购商的目光。
华思旭销售经理陈润秋介绍,企业2013年第一次参展时靠两款锂电产品接到外商订单掘到“第一桶金”,今年多款新能源产品受到新老客户欢迎,预计出口额可达12亿元,比去年增长近一倍。
国内外对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的重视度不断提升,中国企业敏锐感知新趋势,推陈出新、满足需求。
广东高而美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杜伟说:“公司主推空气能热泵,朝节能、环保、高效、智能等方向创新研发,不仅在传统的供暖、空调、生活热水等领域有丰富应用,还开始扩展到储能等领域。”
虚拟人首次亮相,数智化产品成为新亮点
“大家好,我是广交会数字人小惠……”在广交会对外宣传短视频中,虚拟数字人首次亮相,化身一位数字女主播来播报论坛信息、活动资讯等内容。按“她”的介绍指引,展客双方可用手机访问线上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统一认证、一键查找商品、规划采购行程等。
“试着用了一下这个App,可以进行中英文翻译、扫码交换名片、添加洽谈笔记,让我们线下参展又多了一个得力助手。”来自湖北黄石的一位参展商说。
“双线融合”、大力提升线上平台效能是近年来广交会致力改革的方向。本届广交会线上平台共优化18项功能,全新推出广交会App。目前已有约4.8万家企业上传展品约375万件,企业数和展品数分别比上届增长60%和50%,均创历史新高。
国际贸易不断加快的数字化进程,不仅体现在“数字广交”这一办展模式上,更体现在参展企业的诸多智能产品及其背后的数字化制造上。
商务部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主任储士家介绍,本届广交会现场展示数字化智能产品39万件,较上届增长300%。一批人形机器人、智能设备、无人驾驶产品等首次亮相。
打招呼、握手、比心,甚至跳舞蹈、打太极……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人形机器人吸睛无数。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历经十多年研发,公司开发了“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家庭清洁机器人、“大力士”工厂搬运机器人等应用在不同场景的各类产品,目前出口到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法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周密认为,透过广交会,可以看到先进制造不仅强化产品的“高质量”,还展现出流程的“智能、高效和绿色低碳”,更能感知到中国贸易新动能加速释放。(记者詹奕嘉、丁乐)
转自:新华社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