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迅速崛起,将颠覆全球行业格局。虽然传统车企的利润和收益在疫情后维持健康水平,但仍亟须彻底革新运营模式。”艾睿铂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大中华区联席负责人、亚太区汽车及工业品咨询业务负责人戴加辉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道。他进一步表示,随着多方变革压力持续加剧,车企必须积极采取转型措施,重新审视整个业务,全面革新从汽车的设计制造到汽车生命周期内盈利的每个节点。
中国车企或将树立行业新标杆
近日,在艾睿铂发布的《2024全球汽车市场展望》(以下简称“报告”)中提到,中国车企立足于全球汽车行业的中心,并为这个历来由西方国家、日本和韩国主导的行业树立起了新的标杆。中国品牌将在国内保持领先地位,预计2030年将占据超过70%的本土市场份额。纵观全球,艾睿铂预计到2030年,中国品牌将跻身全球主导力量,境外销量预计攀升至900万辆,占全球33%市场份额。中国车企可以向全球同行提供大量宝贵经验作为参考,这些经验不仅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全球市场。
“成熟的传统车企必须找到方法来与中国品牌竞争,否则他们可能会像80年代美国车企将国内小型车市场拱手让给日本车企一样,将平价电动车市场拱手让给中国品牌。未能摆脱旧思维的传统品牌恐怕将面临被一般低价产品颠覆的威胁。”戴加辉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
在运营模式上,上述报告总结了中国领先新能源车企对比传统车厂的成功经验--供应商与主机厂的利润关系逆转。报告分析显示,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平均营业利润率为10.6%,比主机厂低近2个百分点。反观中国,主机厂更注重短期市场份额增长,供应商利润率达10.4%,比主机厂高出3.3个百分点。
“中国电动车厂商打破了汽车开发时长常规,相比传统的本土车企,将新品推出时间减半(从40个月缩短至20个月)。这是因为他们始终将上市速度和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智能驾驶辅助技术等客户价值主张放在首位,并在传统的乘坐和操控、噪音和振动,以及可靠性能等方面有所取舍。此外,中国品牌车型上市时间比非中国品牌快2-3年。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平均上市时间仅为1.6年,旗下车型更配备最新技术与电池。”戴加辉谈道。
此外,“中国制造”的优势还体现在控制成本方面。报告指出,中国品牌成本优势高达35%,这使他们在欧洲等地区灵活降低售价,以此抵消关税带来的影响。这种优势源于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及各个环节的高度垂直整合,涵盖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商、总装以及面向其他主机厂的销售等整个过程。另外,海外运输的快速发展促使了中国车企积极保障自身物流能力,进一步为出口铺平道路。
贸易紧张局势加速中企海外属地化战略
艾睿铂大中华区汽车咨询业务合伙人章一超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中国电动车厂商有强烈的动机在海外扩张,以寻求更多增长、充分利用资源及扩大规模效应。近日,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征收临时反补贴关税正式实施,尽管此举将对中国电动车制造商市场拓展构成障碍,但也不可避免地推动了中国车企在东南亚、墨西哥和欧洲等主要出口市场总装业务的本地化。”
他进一步补充道:“许多中国车企要么拥有成熟的海外扩张计划,要么已经在欧洲大量投资建立总装业务。这些新关税可能会进一步加速车企本地化生产计划,帮助他们在欧洲进一步发展。此外,中国主机厂也可能会考虑设立合资企业或寻求收购,从而拓展欧洲市场。在此背景下,我们预计到2030年,中国品牌在欧洲的市占率将从2024年估计的6%翻倍至12%。”
“强大的全球生产布局和经销商网络是全球领先汽车制造商必不可少的。我相信,最成功的中国电动车企终将成为真正的全球品牌,并且像现有的行业巨头一样,在全球各个销售地进行本地化生产。”章一超说道。
新能源、智能网联引领转型趋势
报告指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比欧洲或美国成熟得多。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预计将达到45%。而燃油车的需求预计将下滑至40%以下。这主要是因为纯电动汽车与燃油车价格相近、中国充电基础设施良好,以及中国更容易获得新能源汽车牌照;反观西方国家,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比燃油车替代品高出35%-55%。
与此同时,随着软件定义汽车在未来几年变得更加普遍,将彻底改变汽车的工程设计、销售和运营方式。“当前,全球汽车保有量主要由老一代汽车组成,这些车辆采用硬件为主的工程设计,操作体验远比不上可以快速更新的智能汽车,后者更可以提供个性化功能和实时连接,并且配备先进的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和智能驾驶辅助技术。相比之下,中国车型在发布后使用的远程在线更新数量是全球传统车企的20倍。”戴加辉指出。
报告还进行了多项预测:2024年,中国市场汽车销量涨势相对温和,预计将增长4.7%至2670万辆。到2030年,这一销量将超过3200万辆,其中70%为本土品牌。而欧洲市场汽车销售量在2024年预计将增长2%,到2027年将略微增长约1%,其中东欧国家和地区增长较多。此外,2024年,受插电混动汽车市场驱动,美国销量预计将增长3%。到2030年,燃油车将仅占市场份额的35%,新能源汽车将取代其市场主导地位,占市场份额的41%。(记者 田野)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