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西部地区规模最大天然气调峰储气库--榆37储气库集注站工程日前在陕西榆林正式开工。作为鄂尔多斯盆地最大储气库,榆37储气库设计总库容97.2亿立方米,工作气量27亿立方米。项目建成后,将对完善我国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提升天然气管网储气调峰和应急保障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快速攀升,配套储气库建设加快推进,储气能力大幅提升。但在业内看来,当前我国整体储气能力相较天然气消费量仍偏低,需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商业运营模式创新,推动储气库实现更高水平发展。
储气库建设加快推进
我国地下储气库建设起步较晚,1975年开始在大庆喇嘛甸进行探索,上世纪90年代将研究和设计提上重要日程,2000年在大港投运第一座商业储气库。2010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全面加快储气库选址设计和工程建设,储气库建设驶入快车道。
2017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建议》《关于促进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纲领性文件,要求加快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极大推动了我国储气库建设步伐。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国内已建地下储气库(群)33座,其中气藏型储气库29座,盐穴储气库4座。设计总工作气量超300亿立方米,形成调峰能力230亿立方米,高峰采气能力近3亿立方米/天。这些储气库主要由中国石油、国家管网、中国石化三家央企运营,储气库数量占比97%,工作气量占比98%以上。
以中国石油为例,作为我国地下储气库的重要建设者和主力军,该公司已建成地下储气库22座,目前运营18座,全口径工作气量196亿方,占国内总工作气量的85.2%。中国石油储气库管理中心相关专家日前在第六届重庆油气论坛夏季峰会上介绍,2021年,中国石油高峰采气能力为1.6亿方/天;2022年达到1.85亿方/天,同比净增2500万方/天;2023年达到2.15亿方/天,同比净增3000万方/天,工作气量占集团天然气年销售量比例由“十三五”末的6.7%增至2023年的8.5%。
储气能力仍显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储气库建设加快推进,但在近年天然气发展势头强劲的背景下,我国储气能力仍显不足,成为制约天然气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天然气消费快速增长,由2010年的1076亿立方米增至2023年的3945亿立方米,复合增长率达9.7%。相较之下,230亿立方米的调峰能力略显不足。
“储气调峰能力不足是我国能源安全的重大薄弱环节。”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天然气经济研究所专家王盟浩在上述会议上指出,近年来我国地下储气库工作气量占天然气消费量比重在2.0%-8.3%之间,远低于12%-15%的国际平均水平。“按照国际经验,储气能力需达到消费量的10%-15%。”
在王盟浩看来,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对储气调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以风光等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季节性调峰矛盾将更加突出,形成冬夏两峰,预计占天然气年消费量的20%。”
国家能源局2021年9月发布的《全国储气能力建设实施方案》要求,2025年全国集约储气能力达550亿-600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的12.7%-13.9%,2030年达到600亿-700亿立方米,2035年达到700亿-800亿立方米。
整体来看,我国储气能力建设任务仍然艰巨。“当下,全球能源市场波动加剧,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必须确保能源供应稳定。储气设施建设能应对季节性和突发性供需变化,提升应急调度能力,应对极端天气、地缘冲突等突发事件,保障能源安全。”王盟浩表示。
商业化运营是关键
在业内看来,储气库具有投资大、回收期长、风险高等特征,由于缺乏商业化运营机制和配套体系,导致我国储气库成本回收难,企业投资意愿不足,目前主要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及国家管网为主。因此,如何进一步推动储气库商业化运营,成为加快我国储气能力建设的关键。
早在2020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天然气储备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就明确提出,建立健全运营模式,完善投资回报渠道。鼓励在运营的储气设施经营企业率先推行独立运营,实现储气价值显性化,形成典型示范效应。
此后,相关企业联合交易中心推出多种储气服务产品,定期向社会公布剩余储气能力,探索推动储气服务实现真实的市场价值。例如,国家管网2023年11月30日通过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开展金坛储气库储气容量竞价交易,将金坛储气库剩余能力出让,为托运商提供注气、储气、采气等服务。储气服务费采用两部制计价,包括储气容量费、注采气服务费。
不过,与国外储气库商业化程度相比,当前我国储气库商业化运营仍处探索阶段,需进一步完善相关运营机制和配套体系,激活参与主体,推动储气库真正实现独立商业化运营。
“国内储气库价值将逐渐呈现,对产业价值的关注将转向对财务价值的关注。”王盟浩表示,当前市场环境为储气库商业化提供了良好基础,未来需求稳步增长。“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和商业运营模式创新,中国储气库行业将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保障能源供应安全。”(记者 李玲)
转自:中国能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