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系统中,绿色、可靠和经济性是公认的‘不可能三角’。不过,绿色转型恰恰需要打破这个‘不可能三角’,变成可靠、低碳和可负担的‘可能三角’。”在近期召开的“2024年电力低碳转型中外研讨会”上,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洁清说。
记者了解到,在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背景下,电力行业在低碳转型中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力求突破“不可能三角”。同时,我国作为世界清洁能源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通过设计更加科学的市场和价格机制,促进清洁电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和共享。
电力系统转型面临成本挑战
电力行业是加速能源转型的重中之重。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电力系统碳排放占总排放的比重为36.3%。
“双碳”目标下,我国电力行业顺应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大力发展可负担的清洁能源,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快速增长的主要贡献者,电力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3年底,我国全口径发电装机超29亿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0%,历史性超过火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装机突破10亿千瓦。202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约3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5.1亿千瓦,其中中国的贡献超过了50%。
“未来,随着电力转型深入推进,电源结构、电网形态发生深刻变化,加之新能源发电的固有特性,电力系统受气候气象的影响愈加显著,区域性、时段性电力供应失衡风险加剧,系统灵活性亟待提升。”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安洪光指出。
此外,张洁清还指出,电力系统转型面临成本挑战。灵活性资源的投资、系统调节的运行成本、大电网的投资和配电网扩容升级等,都可能导致成本增加。
电力市场机制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统筹规划,科学部署,有序推进。安洪光指出,市场化机制对电力低碳转型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为应对可再生能源带来的挑战,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并提出了“三步走”目标,助力可再生能源从增量主体过渡到装机主体,进而发展成为发电主体。
张洁清认为,要通过建设和完善健康运行的电力市场来传递价格信号,引导资源有效配置,从而发挥电力市场在消纳新能源和安全保供方面的杠杆作用。
目前,我国在促进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的市场机制建设方面取得积极进展。2023年我国修订了《电力市场运营基本规则》,出台了《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版)》《关于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的通知》等一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制度、新政策。
国网能源研究院企业战略所专家赵铮指出,目前电力市场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形成了“统一市场、两级运作”的总体格局。省间市场定位于资源配置型市场,按照国家能源战略做好能源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省级市场定位于电力平衡型市场,主要满足省内平衡调剂需要。
目前,各区域电力市场保持平稳运行,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市场化交易电量持续上升。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市场化交易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从2016年的不足17%提高到2023年的61%以上。其中,我国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达6845亿千瓦,占新能源总发电量的47.3%,电力辅助服务机制全年挖掘系统调节能力超1.17亿千瓦时,促进清洁能源消纳超1200亿千瓦时。
建议把净零排放作为监管重点
推进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开发、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需要系统回答清洁能源“在哪里”“有多少”“怎么送”“如何用”等一系列关键问题。针对电价弹性和电力系统灵活性不足等问题,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经研院规划二处处长高艺认为,应该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由供需作为电价的主要决定因素、通过辅助服务电价赋予电网更大主动权等方面进行应对。
在电力市场化改革中,电价是行业普遍关心的问题。比如系统调节成本上升、碳价向电价传导、电价疏导等问题,需要在电力系统转型过程中积极应对。
针对电力系统转型带来的成本上升问题,业内人士提出了新思路,“转型、变革必然意味着付出成本。这些成本如果由投资方承担,就会抑制投资;由消费者承担,则不符合改革的目标。因此,面对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监管部门需要平衡的重点是保护消费者、促进投资。在改革中,或许应考虑拓展监管部门的职责范围,把净零排放作为监管重点。”(记者 赵琼)
转自:中国能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