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锂矿龙头企业天齐锂业发布业绩公告,今年第一季度净利同比转亏。
有业内人士表示,锂价走势是决定锂企业绩情况的核心指标。去年以来,锂电池重要原材料碳酸锂价格剧烈下行,锂行业景气度走弱,相关企业利润下滑似乎在意料之中。那么,后续锂价将呈现怎样走势?国内锂企盈利情况是否有望逐渐向好?
锂矿龙头大幅亏损
天齐锂业披露的业绩公告显示,今年第一季度营收约25.85亿元,同比减少77.4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38.97亿元,同比下降179.93%;基本每股收益亏损2.38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7.85%。
对于今年一季度业绩变动的原因,天齐锂业解释称,报告期内,公司主要锂产品销售均价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锂产品毛利大幅下降;另外,根据彭博社预计,公司联营公司SQM今年第一季度业绩同比将大幅下降。
公开信息显示,天齐锂业是一家以锂为核心的新能源材料企业,业务涵盖锂产业链的关键阶段,包括硬岩型锂矿资源的开发、锂精矿加工销售以及锂化工产品的生产销售。SQM是一家全球重要的钾、锂产品生产企业,在智利圣地亚哥和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天齐锂业持有其22.16%的股权。
根据SQM披露的相关公告及公开信息,智利圣地亚哥法院于2024年4月,对SQM 2017年和2018年税务年度的税务诉讼进行了裁决,撤销了税务和海关法庭在2022年11月7日对于该案件的裁决结论。SQM基于最新裁决情况重新审视所有税务争议金额的会计处理,并预计可能将减少其2024年第一季度的净利润约11亿美元。
实际上,去年四季度,天齐锂业就已出现亏损情况。数据显示,天齐锂业去年四季度净亏损8.01亿元,这也是该公司自2021年一季度以来首次出现单季亏损。而相较于去年四季度,该公司今年一季度的净亏损额明显扩大。
锂价或接近周期底部
值得一提的是,天齐锂业一季度业绩“暴雷”也引发了交易所的关注。此前天齐锂业业绩预告发布后,深交所火速发来关注函,要求其结合主营业务开展情况、产品产销量、产品价格等因素,分析2024年一季度亏损较2023年四季度大幅增加的原因,并说明是否存在持续亏损风险。
对此,天齐锂业披露对深交所关注函的回复公告,其中提到,2023年第四季度至2024年第一季度期间,锂产品的市场价格整体呈现大幅下滑趋势,公司销售均价变动趋势与市场价格变动趋势基本一致。此外,由于公司拥有稳定且具有成本优势的锂精矿供应,同时在锂化合物生产端具备成熟、稳定的生产工艺流程,公司生产成本长期以来较为平稳,对经营业绩波动的影响较小。公司2024年第一季度的单位营业成本较2023年第四季度基本持平。综上所述,公司产品第一季度销售均价的环比波动与同期市场情况相符,经营情况变动符合行业变动趋势。
锂矿企业业绩与锂产品市场波动关系密切。清晖智库创始人、经济学家宋清辉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作为锂矿行业龙头,天齐锂业的亏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当前锂价或已接近周期底部,同时也意味着锂盐供给扩张会继续放缓。
自2022年12月以来,碳酸锂价格持续下跌。相比峰值接近60万元/吨的价格,目前已降至10万元/吨左右,降幅达到约八成。汇丰近日发布研报指出,除非锂进一步减产或下游补货需求出现更积极的情况,在现时相关原材料供应过剩的前提下,锂价于今年上半年将维持于现时的水平。
在受访人士看来,今年碳酸锂市场或围绕下游企业消化库存进行。随着下游企业产品库存消化,下游企业会逐渐进行原料补库,行业整体库存会得到一定下降。
抵御市场波动风险
也有观点指出,天齐锂业一季度业绩惨淡,也预示着今年锂电行业的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
那么,面对当前行业局势,锂矿企业该如何缓解发展压力?“在盈利空间受到大幅压缩背景下,拥有连续稳定且低成本的锂资源供应保障很重要。锂矿企业应持续加大锂资源获取力度,并努力构建行业完整产业链,以逐渐提升抵御市场波动风险的实力。”宋清辉建议。
对于锂行业未来前景,受访人士普遍持乐观态度。宋清辉表示,总体来看,今年锂价的走势仍将取决于市场整体供需格局,以及外部宏观经济大环境。目前全球锂行业正在进入行业发展的上升期,尽管锂价存在周期性的价格波动风险,但下游终端未来仍有高成长预期。在此背景下,从中长期来看,预计锂行业基本面或将在未来几年逐渐向好,国内锂企业绩也有望直接受益,呈现出逐渐向好态势。
一位电池行业人士则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近年来锂价的波动,体现了供需快速增长商品的价格变化特点。当供不应求时,旺盛的下游需求会在短时间内推高价格;而随着价格上升,供应增加,市场再度供过于求,价格出现大幅下跌。然而,不能忽视的是锂资源需求的长期增长。未来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将持续扩大,同时随着新能源发电的快速增长,电源侧的波动性与不可预测性增强,对于电化学储能的需求也在迅速上升,带动锂电池需求。“在新能源汽车与锂电储能的增长驱动下,预计到2030年,全球锂资源需求量将较2023年增长200%以上。未来锂资源仍存在再次出现短缺的可能性。”(记者 姚美娇)
转自:中国能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