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数据显示,前4月人民币存款增加7.32万亿元,计算与一季度数据的差额,4月人民币存款减少3.92万亿元,其中居民、企业等存款均出现不同程度缩量。业内人士认为,4月数据的变化,既有季节性因素,又有资产比价下各市场主体资产偏好和资产配置的动态调整等因素。
“4月属于‘存款小月’。金融市场情绪逐步回暖加上存款利率下降,推动部分存款资金流向理财等金融资产。”业内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随着存款利率不断下行,存款和资管产品相互间回报率也产生变化,存款利率这类无风险收益下降,居民会相应调整资产配置,转向其他投资或消费,存款向理财、货基、债基等产品分流转化的趋势有所凸显。
业内人士认为,此前资本市场波动,与之密切相关的净值型产品,如理财、基金等产品的吸引力迅速下降,叠加客户投资风险偏好降低等影响,让客户对存款这类能提供“稳稳的幸福”的产品趋之若鹜。未来,如果资本市场信心进一步增强,叠加利率下行,存款的“幸福感”会边际减弱,“存款搬家”现象会更明显。
4月存款减少近4万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91.59万亿元,同比增长6.6%。前4月人民币存款增加7.32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71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65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减少1874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23万亿元。
而此前的2024年3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11.24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8.56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2225亿元,财政性存款减少2855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56万亿元。
对比一季度数据来看,4月单月,人民币存款则减少了3.92万亿元。其中,居民存款缩减了1.85万亿元,企业存款缩减了1.87万亿元,非银金融机构存款缩减了0.33万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上述数据的缩减,既有季节性因素,又有资产比价下各市场主体资产偏好和资产配置的动态调整等因素。
“居民、企业、非银金融机构存款都出现减少,主要受几方面影响。首先是季节性因素,4月属于‘存款小月’。”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告诉记者,“此外,金融市场情绪逐步回暖加上存款利率下降,推动部分存款资金流向理财、储蓄国债等金融资产;居民、企业贷款融资偏谨慎影响存款创造,以及居民消费支出稳步复苏部分消耗存款等。”
“在金融让利实体经济的背景下,经营压力倒逼银行提升主动管理存款成本的意识,高息揽储行为有所减少,存款增速放缓也属于正常现象。”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考虑到信贷增速放缓,从资金来源与运用的匹配看,不用过度担心“存款荒”现象。
周茂华预计,短期看,受金融市场波动等影响,居民储蓄存款与投资配置方面将存在一定波动。但随着经济与金融市场恢复常态,相对目前,居民消费、投资的占比将趋势回升,居民储蓄存款将逐步向常年水平回归。
存款“搬家”去理财?
减少的存款流向了哪里?央行近日发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表内存款和表外资管产品等各类资产相互间的回报率会出现变化,影响居民风险偏好和投资行为,居民会相应调整资产配置,这是影响居民存款占比的重要因素。
业内人士分析,存款规模变化与银行理财规模高度挂钩。随着理财市场回暖,投资收益率上升,不少个人和企业将资金从存款转向理财产品。这种趋势在4月份尤为明显。多位券商人士透露,4月,理财规模环比新增超过2万亿元,远超2022年、2023年同期新增规模,实现了超季节性增长。开源证券研究所数据显示,今年4月,理财规模净增长超2.2万亿元,是近两年单月最高增长规模。中信证券数据也显示,4月理财规模环比增速达8.74%。
“银行负债流失的背面,或是货币及类货币型产品规模的大幅提升。据基金业协会口径、普益标准数据,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公募货基净值规模12.49万亿元,单季度增幅为1.21万亿元,创2015年三季度以来新高;银行理财4月规模增幅达到2.2万亿元,总规模重新回升至约29万亿元;一季度的保费收入规模同比也提升约10%。”广发证券相关研究人士表示。
“近期金融机构负债端发生明显变化,即存款出表,或者说是存款向货基、债基以及理财的转移。”国盛证券分析师杨业伟分析称,居民和企业存款缩减和货基、债基以及理财规模扩张形成对比。
杨业伟表示,4月上述转移或有所加速。背后是叫停手工补息以及此前一系列引导存款利率下行政策的影响,存款收益与货基、债基以及理财等收益差加大,这带来存款向货基、债基以及理财更快速度的转移。
还有业内人士提及,在存款利率不断下降、理财市场净值波动加大的背景下,部分投资者选择将资金用于提前还贷,以降低杠杆成本。受市场回暖等因素影响,一部分存款可能流向了股票、黄金等投资渠道。
叫停手工补息显效
“企业存款的变化背后或是因为4月初期手工补息被叫停,部分高息企业存款无法续滚导致银行负债流失。”广发证券研究人士补充道。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在打击资金空转背景下,企业信贷资金套利情况有所减少,资金周转循环趋于活化,这是前4月企业存款减少的原因之一。
4月初,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倡议,要求“银行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客户承诺或支付突破存款利率授权上限的补息”,4月底前完成整改。对此,多家银行积极响应。
据业内人士透露,银行手工补息的情况主要聚集在对公存款业务上。
“大客户议价能力比较强,银行都希望留住这样的大客户。而银行体系又比较看重存贷量的增长。一些银行特别是存款挂牌利率比较低的大行股份行,不少会给大客户进行手工补息,这类大客户主要是对公客户。地方性中小银行对个人客户有手工补息,但整体来看,量比较小。”一位资深银行业人士告诉记者。
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对于机构客户、大企业客户而言,存款挂牌利率下调难以对该类存款产生明显影响。商业银行出于“稳存增存”需要,对核心存款稳定诉求较强,会通过事前承诺、到期手工补息等方式为重点企业客户提供超过自律上限的优惠利率水平。据其测算,2023年末对公定期存款付息率为2.7%,虽较年中略有下降,但降幅明显低于挂牌利率调整。综合评估,对公存款定价“超自律”的情况较为普遍。
“存款搬家”有望更明显
有业内人士预计,居民储蓄意愿总体仍然较高,后期随着基数回落,存款增速下行压力将有所缓解;同时,企业存款余额增速将停留在较低的个位数水平。
从存款利率调整角度,未来可能进一步下行。但专家介绍,具体调整幅度取决于经济复苏进程和市场利率走向、银行净息差和利润增长趋势、投资产品的“比价效应”等因素。
资本市场波动以及与此有关的理财、基金等产品的吸引力相比以往有所下降,叠加客户投资风险偏好降低,存款成为很多追求“稳稳的幸福”的客户避险的首选产品。但随着利率不断调降,这种幸福感也不断降低。如果未来资本市场行情进一步好转,较低利率存款的吸引力边际下降,“存款搬家”现象会更加明显。
杨业伟表示,如果银行面临持续的压降存款利率压力,或导致资金持续从存款向理财、货基以及债基转移。如果这种变化持续,对资金、融资以及债券市场都会产生系统性影响。
记者从多位银行理财经理处了解到,存款降息背景下,会主动给客户推荐一些低波稳健的理财产品甚至会给部分客户推荐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
业内人士还提醒,企业和居民需要更加谨慎地管理自己的财务和资产。在投资方面,要注重风险控制和资产配置;在负债方面,要合理规划债务规模和期限结构。对于个人投资者,专家认为,在各类存款产品利率一再走低的背景下,要相应调整投资心态和投资预期,平衡收益与风险的关系。(记者 薛瑾)
转自:中国证券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