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停车设备已经更具智慧,无人车库装备将进一步实现。近日,根据上海市智慧停车场 (库)建设技术标准,黄浦区正在全力推进G2智慧停车场 (库)建设,包括室内高精度专用电子地图、空余泊位感知发布、行人定位、行车定位等功能,空泊位车行导航、寻车步行导航,精准泊位预约、反向寻车等智慧停车服务。也就是说市民通过“上海停车”的界面,即可享受到多项便捷、智慧的停车服务。像上海这样的智慧型停车平台已经在全国逐步普及,并且技术具备更多升级潜力。
随着智能停车平台的发展,近年来,智能停车设备和系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行业从探索阶段到快速发展再到今天的优胜劣汰。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停车设备工作委员会理事长景晓波在近日的行业会议上对近年行业发展进行了总结。他说,尽管机械式智能停车设备进入我国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公众对其认知度仍有限。虽然如此,他坚定认为,随着城市智慧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智慧停车领域的需求将会更加旺盛。
行业发展存掣肘
根据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停车设备工作委员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国内新增车库项目1661个;国内销售总额1035716.28万元 (人民币),同比下降11.4%;出口泊位16291个,同比增长1.6%;出口销售总额31056.19万元,同比增长1.4%。当前,国内机械式智能停车设备行业的销售总额和新增机械泊位数量已连续三年下降。2023年,虽然出口泊位和出口销售总额有所增长,但增幅较小,难以弥补国内市场的下滑。
与此同时,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共316个城市建设机械式智能停车库,其中44个城市是首次建设机械式立体停车库。江苏省是新增机械泊位最多的省份,其次是广东省和浙江省。同时也涌现出了大洋泊车、唐山通宝、山东天辰智能停车、杭州大中泊奥、广东三浦车库等行业龙头企业。
景晓波分析认为,受房地产市场萎缩等影响,新建停车场的数量减少,对机械式智能停车设备的需求相应下降。同时,部分老旧小区和公共场所的停车设施改造进展缓慢,也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他说,尽管机械式智能停车设备进入我国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技术上具有诸多优势,如节省空间、提高停车效率等,但公众对其认知度仍有限。很多人对智能新型停车方式的工作原理、安全性及可靠性存在疑虑。
此外,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以及环保、安全等方面的投入增加,都使得机械式智能停车设备的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给企业的经营带来较大压力。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鼓励机械式智能停车设备发展的政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监管力度不足、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融合创新孕机遇
景晓波认为,停车设备企业发展需要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机械式智能停车设备在结构设计、控制系统、安全性能、停充一体化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他建议企业,积极探索机械式智能停车设备在地下空间、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新型建筑、无人驾驶等新型应用场景的应用。同时,加强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房地产、交通、消防等领域的合作,推动停车设备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和功能,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同时,推动机械式停车设备行业的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培育一批具有强大实力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同时,加强行业自律和规范发展,提升整个行业的服务质量和形象。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拓展出口市场,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机械式停车设备的国际竞争力。
建立健全行业监管机制,加强市场监管和执法力度,打击不正当竞争和侵权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行业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市场推广、融资支持等全方位服务,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景晓波认为,机械泊位保有量增加驱动维保市场快速增长,未来停车设备的焦点必然在于存量市场,会逐渐进入以规模取胜的维修保养后市场时代,竞争也由新建领域转向后市场,规模化和高质量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北京静态交通投资运营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必民认为,停车资源的不足、区域分布的不均衡以及执法难度大等原因直接造成了城市停车难、停车乱。基于各类停车技术的融合创新、停车场运营管理提升的需求,无人值守成为停车场管理的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视频识别技术的最新应用,停车行业向智能化发展。
安徽鸿杰威尔停车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厚团也表示,“大停车”产业生态主要由硬件设备+软件系统+产业投资、规划方案+建设实施+智慧运营和政府+智慧停车运营商+车主等三大部分构成;“大停车”行业尤其是智慧停车领域,在未来几年内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趋势,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和生态赋能将是推动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记者 郭宇)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