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丰田、宝马等国际车企都提出了固态电池装车时间表,希望在下一轮电池技术竞争中抢得先机。那么,已经凭借先发优势、产业链优势走在行业前端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及电池产业,应如何继续保持引领?
在近日召开的第八届动力电池应用国际峰会上,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泽深呼吁,产业界要加强电池基础研发投入,强化材料创新能力;提升电芯结构、工艺等基础性创新水平,紧抓电池创新第一性原理,积极布局下一代电池技术研发,做“难而正确的事”。
持续技术创新
今年1-10月,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达728万辆,同比增长37.8%,新车渗透率达30.4%,预计全年销量将突破900万辆。
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带动动力电池产业快速增长。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1-10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294.9GWh,同比增长31.5%。其中三元电池累计装车量93.9GWh,占总装车量31.8%,累计同比增长6.7%;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200.7GWh,占总装车量68.1%,累计同比增长47.6%。
王泽深表示,今年1-10月,中国市场动力电池装机量约300GWh,已经接近去年全年水平。
在技术创新方面,2023年,麒麟电池、大圆柱电池、神行超充电池、短刀电池、问顶电池、大软包SPS电池、磷酸锰铁锂电池、凝聚态电池都已落地或装车,其中多个创新电池从电池材料、电芯结构和工艺层面创新,具有行业引领性,并受到国际市场的广泛关注。
“在产业发展欣欣向荣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吴锋认为,近年来锂电池上游材料价格的剧烈波动对锂电产业带来影响。因此,要加强对电池关键材料的创新和布局,加强产业链协同,消除泡沫、避免浮躁,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愈发重要。
服务全球市场
得益于完善的产业链和创新链,我国动力电池企业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中所占份额不断上升。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球动力电池前10位企业中,中国企业占6席。据统计,截至目前,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海外已建成、在建以及规划建设的动力和储能电池产能已超过360GWh。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秘书长/电池中国网CEO张雨表示,全球各国汽车电动化和储能锂电化正在不断加速,作为能源革命的引领者,中国新能源企业在全球市场领先优势明显,正迎来从产品出口到海外本地化布局迅猛发展的阶段,拥抱 “全球化”是大势所趋,更是中国产业链企业的必答题。
不过,随着近期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出台相关的准入政策,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出海的难度不断加大。
在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王志坤看来,中国电池在出海过程中,需要跨过三条鸿沟--“建成标杆工厂,本地化的产品得到成功的验证,以及本地化工厂要实现盈利。”
王志坤说,“企业走出去第一要合法合规,第二要尊重彼此的习惯文化,第三供应链要抱团取暖,我们要沟通、沟通、再沟通。我们会面临很多的不确定性,要注重迎接未知的挑战。”
“能够出海的企业总体还是小比例,个体凝聚成一个行业的中国品牌。”王志坤表示,我们要提升中国整个行业在全球的品牌形象,技术是核心,产品是根本,质量是生命,合规是底线,我们要坚持长期主义。
王泽深则建议,面向更为广阔的全球市场,既要看到全球汽车电动化带来的巨大机遇,同国际车企一同成长和发展,同时也应积极了解、熟悉欧盟、北美等地区政策法规,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做真正服务全球市场和客户的全球化企业。利用智能化提质增效
“电池技术有一个创新的周期,这一代的锂离子动力电池从2000年开始,行业关注最大的问题是电池的动力化,从手机电池变成动力电池,核心问题是安全耐用。”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指出,现在行业已经非常庞大,行业内卷产能过剩,现在行业的新趋势是数字化转型,利用智能化来提质增效。
对于这一观点,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金成深表赞同。他表示,去年和今年亿纬锂能的储能电池做到全球前三,现在也在谋划性能更好的产品。“有智能化,能够提前干预预测、保证电池安全性,能够比较好地通过技术降低系统的成本,让储能应用的机会更好。可以期待储能电池在成本下降以后,各种应用场景给我们提供更加广泛的创新空间。”刘金成说道。
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燕清也同样认为,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市场已进入飞速发展期,未来新能源电池制造将呈现规模化、智能化、低碳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他表示,先导智能作为新能源装备企业,将以 “全价值链+全生命周期”的新智造解决方案,打造超级生产线、智慧制造、零碳制造、全球智造等覆盖全价值链和生命周期的产品和服务,为新能源电池企业在新市场环境下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护航。(记者 马艳)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