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布的《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到2023年,我国电子元器件销售总额达到2.1万亿元,力争15家企业营收规模突破100亿元。
“电子元器件是支撑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也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关键。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电子元器件的第一生产大国,2019年全国电子元器件产业整体销售收入超过1.8万亿元。”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杨旭东表示,但我国电子元器件行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企业整体实力偏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骨干企业匮乏等,制约着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亟待解决。
绘制产业发展路线图
《行动计划》绘制了未来三年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路线图。《行动计划》提出,在总体目标上,到2023年,优势产品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业链安全供应水平显著提升,面向智能终端、5G、工业互联网等重要行业,推动基础电子元器件实现突破,增强关键材料、设备仪器等供应链保障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在产业规模上,电子元器件销售总额达到2.1万亿元,进一步巩固我国作为全球电子元器件生产大国的地位,充分满足信息技术市场规模需求。
在技术创新上,突破一批电子元器件关键技术,行业总体创新投入进一步提升,射频滤波器、高速连接器、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光通信器件等重点产品专利布局更加完善。
在企业发展上,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电子元器件企业,力争15家企业营收规模突破100亿元,龙头企业营收规模和综合实力有效提升,抗风险和再投入能力明显增强。
“电子元器件包括电阻、电容、电感、电位器等,我们以行业发展急需、基础地位重要、市场潜力巨大的若干基础电子元器件为重点,加快推动产业发展。”杨旭东表示。
产业现状如何?
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就会掌握在别人手里。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子河表示,电子元器件是组成电子信息产品的电子元件和器件的总称,其质量、水平和可靠性直接决定了电子系统和整机产品的性能,在电子信息产业链供应链上处于上游位置,全球电子信息技术强国对此均予以高度重视。
实际上,人们日常生活根本离不开电子元器件。电子元器件已渗透至社会经济的每个角落,广泛应用于智能终端、汽车电子、5G通信、物联网等领域,发挥着关键的基础作用。
“我国已经形成世界上产销规模最大、门类较为齐全、产业链基本完整的电子元器件工业体系。”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秘书长古群表示,目前,我国电子元器件多个门类的产量已稳居全球第一位,在国际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2019年国内电子元器件产业整体规模达到18632亿元,企业数量超万家,在铝电解电容、印制电路板、半导体分立器件等部分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解决“卡脖子”问题
“但也要看到,我国电子元器件行业存在产业大而不强、龙头企业匮乏、基础能力偏弱等不足。”古群表示。
比如在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领域依然存在诸多瓶颈,亟须突破核心技术难题,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产业化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都存在差距。特别是一些高端电子元器件还有很大差距,在高端片式阻容感、射频滤波器、高速连接器、光电子器件等方面,还难以有效满足下游整机市场需求。以MLCC(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为例,其国内企业市场占有率低于4%;在5G基站领域,国产MLCC产品仅实现小批量试用,与国外差距达到10年以上。再如,海量信息传输的光通信领域所必需的光通信芯片、光纤滤波器差距也在5年左右。
为解决产业“卡脖子”问题,推动信息技术产业健康发展,《行动计划》在产业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明确多项举措,包括通过在电子元器件领域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技术攻关和产业化。
黄子河说,电子元器件种类繁多,产品类型数量惊人,全球量产的电子元器件型号就超过2000万种。“有所为有所不为,《行动计划》力争以点带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记者 李争粉)
转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