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详解下一步货币政策如何发力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3-06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3月3日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和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介绍“坚定信心、守正创新,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如何?下一步货币政策如何发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有哪些工作安排?针对这些热点和重点问题,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一一给出回应。


  总量适度 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作用


  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货币政策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回顾过去几年,在总量上,货币政策保持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2018年以来,人民银行累计14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的长期流动性超过11万亿元,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在利率政策上,人民银行保持实际利率的合适水平,适当降低融资成本。去年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利率平均是4.17%,较2018年下降了1.28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利率从2018年1月的6.3%下降到去年12月的4.9%,均是历史较低水平。在结构上,人民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


  针对下一步的货币政策思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一方面,货币信贷的总量要适度,节奏要平稳,要巩固实际贷款利率下降的成果。另一方面,适度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作用,继续对普惠小微、绿色金融、科技创新等领域保持有力的支持力度。针对有媒体提出是否会“降息降准”的问题,易纲表示,目前货币政策的一些主要变量水平是比较合适的,实际利率水平也比较合适。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也表示,总的来说,今年要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具体政策工具怎么使用要综合考虑、相机抉择。


  一是坚持以我为主,把国内目标放在首位。“从目前来看,国内经济在好转,但是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所以下一步将加强调研,根据经济发展情况的变化和需要,统筹增长和物价等因素,适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工具。”刘国强说。


  二是统筹短期和长期,强化跨周期调控和逆周期调节,坚持正常的货币政策,保持正利率和向上的收益率曲线,不“大水漫灌”、不“大收大放”。


  三是统筹国际与国内,既立足国内,调控有度,又密切关注国际动态,加强预期管理,兼顾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


  近年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使用较多,也有效促进了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刘国强指出,下一步,将持续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评估,做好分类管理,做到有进有退。“对一些需要长期支持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结构性货币政策会给予较长期的、持续的支持;对一些阶段性特征比较明显的工具,要及时退出。当然退出时也要注重‘缓退坡’,不要急转弯。另外还有一些工具,也可以考虑和其他政策工具进行衔接。”他说。


  前期政策显效房地产行业融资环境改善


  “近一段时期,市场信心加快恢复,房地产市场交易活跃性有所上升,房地产行业尤其是优质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环境明显改善。”在谈及房地产市场融资情况时,潘功胜表示,“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和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前期出台政策的作用空间和作用效果大大改善。”


  数据显示,2022年9-12月份,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2300亿元,同比多增4200亿元。四季度,房地产企业境内发债1200亿元,同比增长22%。今年1月,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超过3700亿元,同比多增2200亿元;境内房地产债券发行400亿元,同比增长了23%。


  实际上,针对房地产市场出现的调整,人民银行于去年底出台《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会同相关部门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运行。


  据潘功胜介绍,从需求端看,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持续引导实际利率和首付比例下行,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到去年12月,新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平均利率较上年末下降约140个基点。除了个别热点城市以外,绝大多数城市的首付比例政策下限已经达到全国底线。


  从供给端看,央行推动《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政策措施的落实,全面落实改善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计划,弱化金融机构的过度避险情绪,引导金融机构提供正常的融资,将房地产企业纳入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第二支箭”)支持范围,保持了房地产市场融资的平稳有序。同时央行推出3500亿元保交楼专项借款,设立了2000亿元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1000亿元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指导金融机构推动行业重组并购,加快风险的市场化出清。


  潘功胜表示,央行将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支持新市民住房需求,支持租购并举的住房市场发展,完善房地产金融基础性制度和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推动金融稳定法出台


  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作出了专门部署和安排。近年来,央行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总的看,中国的金融业运行是稳健的,整个金融风险是收敛的,总体风险是可控的。”易纲说。


  易纲介绍,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过程中,央行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既保持了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的稳健运行,维护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切实保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又防范了道德风险,严肃了市场纪律,形成正确预期。


  一是稳妥化解重点机构的风险。接管包商银行,坚决打破刚性兑付,同时依法保护老百姓利益。平稳化解恒丰银行、锦州银行、辽宁城商行等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过去三年支持地方政府发行5500亿元专项债券,专门用于补充中小银行的资本金。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数量从600多家降到300多家。同时精准“拆弹”,化解“明天系”“安邦系”“华信系”、海航集团等高风险集团的风险,避免其“轰然倒塌”风险,同时也阻断了风险的扩散和传染。


  二是大力整治金融乱象。全面实施资管新规,压缩“类信贷”高风险影子银行规模大约30万亿元,推进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近5000家P2P网贷机构全部停业。有序推进大型平台企业金融业务整改,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纳入监管,规范私募基金,深入整治金交所和“伪金交所”的风险。过去五年,累计立案查处非法集资案件大约2.5万件。


  三是不断完善金融风险防控体制机制。推动建立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各省份均已建立省级领导牵头的金融风险化解委员会,压实金融机构及其股东的责任、监管部门的责任和地方党政的属地责任,形成金融风险防控的正向激励。目前,全国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均已加入存款保险,能够为99%以上的存款人提供全额保障。


  易纲表示,下一步,央行将会同其他金融管理部门,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推动重点领域金融风险的处置,对非法金融活动保持高压,压实各方风险处置的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金融稳定法已经通过了全国人大的第一次审议,我们将推动金融稳定法的出台,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保护最广大的老百姓、中小投资者、被保险人的利益。”易纲说。(记者 张莫 王奇)


  转自:经济参考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