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就碳减排支持工具答记者问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11-11





  一、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的项目有哪些?


  答:为确保碳减排支持工具精准支持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领域,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按照国内多种标准交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原则,以减少碳排放为导向,重点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三个碳减排领域。初期的碳减排重点领域范围突出“小而精”,重点支持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但促进碳减排的空间较大,给予一定的金融支持可以带来显著碳减排效应的行业。


  具体而言,清洁能源领域主要包括风力发电、太阳能利用、生物质能源利用、抽水蓄能、氢能利用、地热能利用、海洋能利用、热泵、高效储能(包括电化学储能)、智能电网、大型风电光伏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户用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跨地区清洁电力输送系统、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等。节能环保领域主要包括工业领域能效提升、新型电力系统改造等。碳减排技术领域主要包括碳捕集、封存与利用等。后续支持范围可根据行业发展或政策需要进行调整。


  碳减排支持工具是“做加法”,用增量资金支持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和建设,从而增加能源总体供给能力,金融机构应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提供融资支持,助力国家能源安全保供和绿色低碳转型。


  二、金融机构如何申请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支持?


  答:碳减排支持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采取“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金融机构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提供碳减排贷款,贷款利率应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大致持平。


  金融机构向重点领域发放碳减排贷款后,可向人民银行申请资金支持。人民银行按贷款本金的60%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期限1年,可展期2次。金融机构需向人民银行提供合格质押品。


  三、如何实现碳减排支持工具的减排效果?


  答:金融机构向人民银行申请碳减排支持工具时,需提供碳减排项目相关贷款的碳减排数据,并承诺对公众披露相关信息。金融机构参考碳减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环评报告或市场认可的专业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以及贷款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计算贷款的年度碳减排量。


  金融机构获得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后,需按季度向社会披露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的碳减排领域、项目数量、贷款金额和加权平均利率以及碳减排数据等信息,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人民银行将会同相关部门,通过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核查等多种方式,核实验证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通过明确碳减排重点领域、强化金融机构对碳减排的信息披露等制度安排,碳减排支持工具将发挥政策示范效应,引导金融机构和企业更充分地认识绿色转型的重要意义,鼓励社会资金更多投向绿色低碳领域,向企业和公众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循环经济等理念,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转自:人民银行网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人民银行召开2019年支付结算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2019年3月29日,人民银行召开2019年支付结算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全面总结了2018年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工作,深入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并就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2019-04-07
  • 人民银行定调货币政策 结构性工具要积极做好加法

    人民银行定调货币政策 结构性工具要积极做好加法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近日召开的2022年第一季度例会指出,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积极做好“加法”。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2022-04-03
  • 人民银行今年已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6000亿元

    人民银行今年已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6000亿元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加大流动性投放力度,为支持小微企业留抵退税加速落地,人民银行靠前发力加快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截至4月中旬已上缴6000亿元,主要用于留抵退税和向地方政府转移支付
    2022-04-22
  • 中国人民银行提出 抓紧谋划和推出增量政策措施 着力稳定经济大盘

    中国人民银行提出 抓紧谋划和推出增量政策措施 着力稳定经济大盘

    中国人民银行7月8日发布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22)》提出,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抓紧谋划和推出增量政策措施,支持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2022-07-14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