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文、鱼灯、故宫脊兽 这届年轻人用传统文化玩转毕业设计

    当毕业设计与文化传承相遇,新一代青年群体正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一场关于文化的延续与再造。这既是一份青春答卷,也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文化回应。
    2025-06-23
  • 用户规模达5.75亿人!网络文学创作涌动文化强音

    用户规模达5.75亿人!网络文学创作涌动文化强音

    中国作协17日在江苏盐城最新发布的《2024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显示,中国网文用户规模达5.75亿人,年度新增作品200万部,营收规模约440亿元。
    2025-06-23
  • 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正式开馆

    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正式开馆

    坐落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的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6月15日正式开馆。
    2025-06-20
  • 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5.75亿人

    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5.75亿人

    中国作家协会6月17日发布的《2024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显示,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5.75亿人。核心阅读群体为26至45岁读者,约占全部读者的50%;“00后”读者占比近25%。
    2025-06-20
  • 贵州:农文旅体融合 打好“村”字牌

    贵州:农文旅体融合 打好“村”字牌

    近年来,贵州频频在农文旅体融合的浪潮中大放异彩,源于打好“村”字牌,用好资源禀赋,深化产业融合,打造全国知名文旅品牌,推进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激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创造性实践。
    2025-06-19
  • 热播剧被切条传播,是否构成侵权?

    60秒看完一整集、5分钟看完一部电影……打开各类社交平台和视频网站,这些传播速度快、形式灵活的短视频切条“快餐”,成为许多人消遣娱乐的选择。
    2025-06-19
  • 从“认同文化”到“文化认同” Labubu何以成为全球通用“文化接口”

    从“认同文化”到“文化认同” Labubu何以成为全球通用“文化接口”

    Labubu现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出海”,却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察窗口:中国文化如何在无需翻译,更不用“自证”的状态下,被当代全球年轻人自然使用、自发传播,引发情感共鸣,最终形成反向认知的文化影响力路径。
    2025-06-18
  • 借助高科技 “慧眼”识文物

    6月14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论坛在湖南长沙举行。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为“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科技创新正成为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2025-06-18
  •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再增7个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再增7个

    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发布公告,公布新一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龙岩市、三明市)等7地入选。
    2025-06-17
  • “哺育行动”推动非遗创新传播

    “哺育行动”推动非遗创新传播

    近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发布“青年非遗视频创作哺育行动”哺育名录第一批入选名单,白春雨等214位非遗传承人以及南翔、果小菁等98位青年创作人入选。
    2025-06-17
  • 让文物说话 为生活添彩——各地创新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让文物说话 为生活添彩——各地创新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6月14日是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当天于湖南长沙举行的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上,龙门石窟研究院研究馆员焦建辉的一番讲述,道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可贵价值,引发在场观众无限共鸣。
    2025-06-16
  • AI音乐创作应严守版权边界

    AI音乐创作应严守版权边界

    近年来,我国音乐产业在人工智能技术等的驱动下,展现出强劲的韧性与创新活力,实现了持续平稳增长。
    2025-06-16
  • 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离不开科技的力量

    在前不久落幕的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科技与非遗的巧妙碰撞,为人们带来了一场融合视、听、触、感的独特体验。
    2025-06-13
  • 吃吃玩玩观观赛 “苏超”出圈带来多少真金白银

    吃吃玩玩观观赛 “苏超”出圈带来多少真金白银

    赛事效应快速外溢,带动餐饮、交通、住宿、景区门票等文旅消费的整体增长。火热的“苏超”将一直持续到今年11月,江苏各地文旅有足够的时间接住这一“泼天富贵”。
    2025-06-13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