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王洛宾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让青海湖畔的金银滩草原成为人们心中遥远且向往的地方;
一首海子的诗作《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让青海的德令哈市成为了梦与诗相会的地方……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让诗与远方不再遥远,让百姓的脱贫梦不再遥远。
那么文化和旅游是不是也能当饭吃?答案是肯定的。
今天,文旅扶贫是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而青海利用自身独特的人文及自然环境优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让众多游客走进青海了解青海,更帮助贫困地区百姓既富“脑袋”,也富“口袋”。
☆特色乡村游,农户吃上“旅游饭”
“周末闲暇时间,邀三五好友或者一家老小,选一处离城市不远的乡村花海,观花,品茶,尝农家菜,听听鸟语,呼吸下新鲜空气,这一天休闲更惬意。”如今,特色乡村游,早已成为城市人民休闲度假的新选择。也正是乡村游的兴起,让农户吃上了“旅游饭”,让贫困村脱贫更致富。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拦隆口镇卡阳村不仅是乡村游网红打卡地,更是我省脱贫致富的“标杆村”。
卡阳村是离省会西宁最近的原始林区及高山牧场。每年夏季,这里蓝天白云、花海森林,一个个小木屋,一条条木栈道,让你穿越森林,漫步花海……
谁能想到,这曾经是个贫困村。自2016年发展特色乡村游后,全村44户贫困户131人全面脱贫,村民年人均收入从项目实施前不足3000元,增加到2018年的15000元,高于全国水平。
从单一农业生产到旅游产业,原本看天吃饭的农民成了农家院的小老板,收成不能自足的贫困户开起了致富的小卖部。
“卡阳景区内护林员、导游、服务员等工作都会让村民担任,随着景区的扩大周边的村民也都来这工作增收。”卡阳村第一书记鲍武章说。
卡阳村的完美逆袭只是青海乡村旅游扶贫的一个缩影。边麻沟村、牙合村、田家寨村、上山庄村……一个个村子不仅实现了脱贫,更打出了知名度,叫响了“品牌”。同时,从山中梯田,到窑洞经济,再到贵德黄河薰衣草庄园……每个村子也都根据实际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游玩项目,使游客周周出游不重样。
2019年,我省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单位8个。现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8个,示范点15家。
另外,全省已有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10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40家;中国乡村旅游创客基地3家,省级乡村旅游创客基地12家,乡村旅游接待点3000多家,星级乡村文化旅游接待点627家,A级景区115家,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5家,省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家。
“目前我省乡村旅游的发展只是开始,下一步我们将做好资源普查工作,健全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数据库,建立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和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省文化和旅游厅负责人说。
☆民族手工艺品,走俏“线上线下”
“这款青绣车挂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绣娘们花三天的时间一针一线绣出来的,不仅颜色渐变,并且极具时尚感……,3!2!1!现在开拍。”短短几秒,一款出自我省互助县的青绣车挂几百件库存一扫而光。
2019年11月23日晚,淘宝第一主播薇娅在淘宝网上开启了一场公益直播,为青海互助县贫困户制作的青绣产品及青海民族手工艺品带货,不仅吸引了众多网友互动,更是在一夜间取得了712.1万元的直播收入。
“青绣”一时间成为了响当当的“青字号”新品,为了进一步推广“青绣”,帮助更多贫困群众,青海省文旅厅已举办了两届青绣大赛,并成立“青绣”行业协会。
至此,在青海大地上,土族盘绣、湟中堆绣、藏绣、撒拉族刺绣、蒙古族刺绣等多种民间传统刺绣,都通过自己不同的刺绣方法,一针一线表达着自己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凝聚着高原各民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怀。
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地区有一种热贡艺术,它不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这里赢得了“藏族画家之乡”的美誉,更成为当地“文化扶贫”的重要突破口。
桑吉措就是当地“文化扶贫”的受益者:“2018年,在扶贫工作队和村委会的推荐下我来到龙树画苑学画,2019年我和弟弟领到了4万多元工资。一家人不仅顺利脱贫,还在县城买了新房。”
桑吉措口中的龙树画苑是我省设立的6个扶贫就业工坊的其中之一。据热贡龙树画苑负责人介绍,目前尕藏热贡有限责任公司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3人,学员的月收入达到1200-12000元,扶贫成效正逐渐显现。
“我省民族手工艺品颇具特色,为了打造知名度广开销路,我们鼓励建设成熟的乡村旅游电商平台,以‘互联网+’构建乡村旅游新型产销体系,打通‘线上线下’双渠道。”省文旅厅负责人说。
目前,我省已逐步加强“数字文旅”数据平台建设与携程、京东等电商合作,整合电商资源,为我省乡村旅游线路产品及特色优质农产品开辟市场营销新阵地,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拓宽我省乡村旅游小农户与互联网大市场对接的重要渠道,引领农牧民融入现代信息生活,助推农村消费升级。
☆人才文化建设,扶贫更“扶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019年旅游季,地处互助县南门峡镇磨尔沟村的村民裴应业将自己经营多年的农家乐改造升级后重新开张,生意提升了不少,也为当地村民做出了表率。
“我2016年就开始经营农家乐了,但近年来随着磨尔沟和临近边麻沟乡村旅游的火热,游客越来越多,农家乐也多了起来竞争越发激烈,不在环境和口味上改进是不行了。这不,村里的第一书记为全村请来了专业的老师,几天的培训受益不少。”裴应业谈起了自己农家乐升级改造的目的。
磨尔沟村的村民有了烹饪的基础知识,有了市场,更有了老裴的身先士卒,村民们都在谋划自己的农家乐。
据介绍,近年来我省文旅系统持续实施“送教下乡”活动,积极组织当地贫困农牧民群众开展文化技能培训,为产业脱贫奠定了基础。
文化精神的富足必将为脱贫增加动力。除了掌握安身立命的技能,贫困户的精神文化同样要丰富起来。
2019年,组建了100支“大美青海”文艺轻骑兵队伍,奔波在青海大地,为基层人民带来了700余场“不忘初心、感恩祖国”主题演出活动,引来了基层群众的一片好评。
我省还组织开展了群众文艺调演活动,是时隔近30年来我省举办的集中展示群众文艺成果、最具社会影响力和群众参与最广泛的一次群众文艺盛会,现场观众累计3万人次,线上线下观众达80余万人次。
另外,2019年在西宁、海东市、海南藏族自治州所属14县(区)的500个行政村先行开展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公益岗位试点工作。招募有文艺特长,热心文化事业的人为村级文化管理员,带动村级文化工作,丰富和活跃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助力精神脱贫,目前,500名村级文化管理员已全部到位上岗。
转自:青海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