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苏州4月22日讯 (记者 魏金金)当传统非遗遇上了新文创,传统文化就有了新玩法、新样貌。新时代的非遗文创在弘扬真善美的同时,既要走入人心,也要走进寻常生活,如此才能传承才会有更多新力量、新活力。在“品质苏州 美好生活”第八届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以下简称“苏州创博会”)上,不少关于非遗的趣味设计让人眼前一亮,引人思考。
苏州博物馆文创产品“国之器 瓷之色”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秘色瓷、美人醉、耀变天目、胭脂水釉、苏麻离青、钧瓷 六种中国传统瓷器的名称也是苏州博物馆文创产品“国之器 瓷之色”六款彩墨的名称。釉色乃陶瓷的抽象装饰,釉色是釉的外衣,取其色,让简单包含玄妙,让单色变成五彩。天青、紫翠、湖绿、黑青、豇豆红、天蓝,落笔尽显釉色之瑰丽华彩。正如苏州博物馆文创相关负责人蒋菡所谈,博物馆,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文创则让生活多一点仪式感。
传统年画新生之吉祥猪素稿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新年画、新应用、新生活。这些取材于传统年画素材的趣味年画,当为它们分别着上红、金、青蓝等不同颜色时,各自就成了寓意美好的阿喜、阿福、阿美、阿壮等吉祥物的角色。
“每年的新年画创作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向传统、向民间艺术学习的契机。年画有着独特的艺术语言,无论是主题与寓意、造型与构成、勾勒与晕染、设色与布局,都与传统文化与民俗有着内在的联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手工造纸联盟联合发起人原博如是说。在她看来,文创开发,IP品牌,缺少了文化的内核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非遗+文创的魔方系列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不同的刺绣配色、不同的玛瑙花纹、不同的辽砚配色,在分解与重组之间,使得非遗技艺在魔方的不同维度上进行呈现,也让刺绣、剪纸、玛瑙等材料动起来、玩起来。
彩色马扎系列作品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作为中国传统手工工艺制品,马扎以腿交叉作为支架,上面绷帆布或麻绳等,可以合拢,便于携带。而来自丹麦的亨尼却利用不同配色、不同材料、不同造型、不同颜料、不同识别度、不同图样、不同织物让原本传统的马扎从凳面设计到凳身结构整体时尚起来,马扎不再仅仅是一个即兴的坐具,而成为一件趣味性、参与性十足的艺术品。
唯有了解传统,才能更好破解现代设计的密码。诚如亨尼所言,“当我来到中国的时候,我是以设计师的身份工作的,我需要认真了解中国的本土传统,否则的话,如果进行非传统的设计就可能没有市场”。
诸家兴旺艺术摆件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今年是猪年。眼前的22头可爱的带金边儿的白猪相互扶持,家庭和乐,如同带着翅膀的猪乘风飞天。
回顾台湾陶瓷产业历史背景,传统制瓷以代工形式居多,较缺乏开发与设计能力。而立之年归台,台湾1300旗津窑的创办人沈亨荣尝试改变这样尴尬的制瓷局面,并坚持用1300 摄氏度的高温粹炼出每一件白瓷艺术作品最温润的色泽与质地。从设计,雕塑、成形到整修、上色、窑烧,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控。这既是匠心坚守,也是创新致远。
“四时境好”二十四节气非物质文化遗产印章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该系列作品设计师谈到,二十四节气是时间给予我们的礼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作品选用数十种华夏名石,邀请了12位雕刻大师集体创作,形成了以二十四节气为名的主体形式篆刻印章、二十四节气花章、二十四节气物候装饰画以及相关衍生文创产品,为各时节增添人文雅趣。
二维码绣品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苏绣+二维码,尽管只是一个类似广告的小摆件,但却不失为一件非遗+文创+科技的趣玩。试想,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进入兼具趣味性、艺术性、文化性的VR虚拟体验空间,未尝不是一种有意思的探索?
转自: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