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表情包”不能只有“甲骨文”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2-26





  日前,甲骨文手机表情包已经成为斗图圈的“新宠”。意蕴深远的传统文化符号竟与“神马”“有木有”等网络流行词产生了一系列“化学反应”。设计者将几何化的甲骨文字转化成更加直观形象的动物,再配上时尚的网络用语,整组表情就像是一套五彩、可爱的甲骨文动态识字卡片,让每个甲骨文字的图案意义跃然眼前。


  这套表情包的设计者,是“汉仪陈体甲骨文”字库设计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陈楠及其团队。“甲骨文的设计与推广应该是结合当下的、活化的,不希望把它塑造成高深莫测拒人千里的文化符号。”陈楠说。正是因为有着如此的设计理念,才使得“甲骨文表情包”出道以来,就受到了热捧,成为了传统文化传承的网红。


  甲骨文距离我们是十分遥远的,现代社会已经很少有人能认出几个甲骨文字了,除非那些“外形十分靠近现代文字”的甲骨文,市民还能够依靠其外形揣测出来读音,其他比较复杂的甲骨文,也只有“业内人士”“文化学者”能知道其真身。有人觉得,甲骨文日常并不使用,“认得”与“不认得”并没有多大意义。其实不然,虽然甲骨文不需要使用了,但是它作为我们的文化瑰宝,还是需要传承的。对于这些“平时不使用的传统文化”到底该如何走进百姓的生活?设计者将其制作成了“表情包”。这种方式是“借助现代载体传播传统文化”不错的渠道。


  我们在使用手机的时候,我们在网络聊天的时候,都习惯使用“表情包”,“表情包”使用的频率相当高,而且传播的效果相当好。而看看我们使用的“表情包”,基本上都是“纯搞笑”的,不能说没有什么意义,但也只是“穷开心”的层面而已。而“甲骨文表情包”的出现,则让“开心”和“认知”结合在了一起,既做到了愉悦身心,又做到了传播文化的作用。


  从“甲骨文表情包”的文化传播成功来看,其实我们需要更多这种载体创新、形式创新的文化传承。我们需要将更多的传统文化设计成“文化表情包”。比如,可以设计“戏曲表情包”“方言表情包”“风筝表情包”“花灯表情包”“灯谜表情包”“七夕表情包”等等,将我们的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让更多人参与其中,参与传播,参与思考。这样一来,就能换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让“寂寞的传统文化”真正走入百姓的生活之中,而且能够更好地吸引年轻的群体。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把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进行拓展,不是古板教条的“死记硬背”,而是寓教于乐的“春风化雨”。别让“甲骨文表情包”在文化传承里孤军奋战,传统文化的表情要再丰富一些。(郭元鹏)


  原标题:传统文化的“表情包”不能只有“甲骨文”


  转自:大连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春节消费市场升级 消费方式呈多样化 春节消费市场升级 消费方式呈多样化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