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中华文脉 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12-13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申遗成功——


赓续中华文脉 讲好中国故事


  “通过!”伴随着响亮的落槌声,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现场,大屏幕上播放的中国春节画面,迅速把人们带入辞旧迎新、团圆和谐的氛围当中。消息传来,中华儿女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被充分激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再度激发。


  “春节申遗成功,多少年的希望成为现实,兴奋之情无以言表!当春节成为‘人类的瑰宝’后,一定会有助于外国朋友加深对中国的认知,增添我们自身的文化自信与凝聚力,深化春节文化的传承与节日幸福感。”一直致力于春节文化保护和弘扬的民进中央原副主席、著名作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表示。


  “对于每一位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来说,春节申遗成功都是一件非常值得庆祝的事情。”多年来研究和制作绛州木版年画的传承人吴百锁表示,这不仅意味着中国的文化遗产得到了国际社会更广泛的认可与尊重,也为许多传统艺术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


  不同于许多需要一代代传承人努力经营的非遗,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春节的实践者和见证者。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意义说不尽、道不完,它赋予中国人赓续中华文脉、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为世界文明多样性贡献更多中国色彩的力量。


  千年传承,再掀文化热潮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是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之所以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因为其蕴含的丰厚历史和文化内涵。如果从虞舜的传说算起,春节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如果从汉武帝重申“夏历建寅”时算起,正月初一过年的传统也已持续了2100多年。在千百年的积淀中,春节不断维系和强化着个人与家庭、社会、国家的情感纽带,对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发挥了重要作用。


  春节并不只是一个单纯标在历法上的特殊日期,其包括了众多民俗活动和非遗实践。在此次春节申遗中,四川自贡灯会作为代表性项目参与申报;河南鹤壁的浚县正月古庙会、平顶山的宝丰马街书会作为“年市、社火、庙会、灯会等”庆祝活动进入申遗文本;重庆渝中湖广会馆的禹王祭祀典礼等欢度春节的活动,在春节申遗视频中精彩亮相。


  春节申遗成功后,各地庆祝活动陆续开展,首个“非遗版”春节筹备拉开帷幕,以传承非遗为落脚点的文化热潮再次掀起。在四川阆中古城,一场丰富多彩的申遗庆祝活动火热上演。为打响春节文化品牌,在乙巳蛇年春节,阆中古城将以“春节文化”为主线,开展“迎春来·踏春去·抱春归”三大系列主题活动。山西将推出升级版“欢乐中国年·地道山西味”春节文化旅游产品,用跨界融合的新方式、新场景、新载体,不断刷新传统文化的样态和维度,让远方来客在旅行中体验浓浓年味。


  多元保护,彰显文化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2024年是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通过20年实践,中国已形成既符合自身国情、又与国际衔接,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体系,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目前,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门深入挖掘春节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广泛开展春节传承实践与传播展示活动,中国传统文化魅力持续彰显。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深度参与推动《产权组织知识产权、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条约》缔结,在专利领域确立和协调了各国对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进行强制披露的机制,有助于提升专利制度在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保护方面的有效性、透明度和质量。


  春节申遗成功后,如何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知识产权制度是保护非遗、促进传承的重要手段。保护客体的非物质性,让非遗与知识产权之间形成内在关联。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了非遗的知识产权保护。完善非遗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更好保障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非遗法修改的一项重要目标任务。”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常委、河南省委主委,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张震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我国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了全面有力的法治保障。同时应该注意,相关法律法规要想实现传承与保护春节非遗的目的,还需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系统推进。


  “年味”出海,助力文商并进


  每逢春节,许多国家和地区便同时进入“春节时间”,春节文化正被不同肤色、语言的人们知晓和喜爱。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日前主持例行记者会时介绍,春节蕴含着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和平、和睦、和谐的价值追求,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目前,世界上有近20个国家将农历新年定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的形式庆祝农历新年。去年,第78届联合国大会将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的假日。此后,越来越多的中国非遗跨越山海,成为世界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


  春节除了让传统年俗与世界共享,还带动中国企业把年货“送出门”,促进文化交流,加强商贸往来。龙年春节前,江苏苏州出品的碧螺春茶酥、低糖青稞全麦酥、杂粮酥成为海外爆款茶点;来自湖南益阳的茶叶销往10多个国家;上海的一家老字号腐乳企业生产线排满了出口订单。


  在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教授宋俊华看来,中国非遗“出海”是非遗保护的内在要求。推动中国非遗“出海”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科学高效的多方协同机制、构建完善的非遗国际传播法律保障体系、构建非遗传播人才培养体系。


  开展“非遗贺新春·古城过大年”“赶个年味集”等系列活动;推出一批“非遗大集”“非遗潮玩”“非遗年货”;以新年音乐会、新春巡游、新年家庭日等多种形式在全球广泛开展“欢乐春节”活动……再过一个多月,在全球将徐徐铺展一幅喜庆热闹的春节图景,映照出不同文明的美美与共、各国人民的相知相亲。藏在非遗里的中国故事、中国精神,将以新的姿态走向世界,让世界看到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记者 王晶)


  转自:中国知识产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