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北京现实题材网络文学青年创作计划第一批入选作品,分享新时代背景下网络文学创作心得,7月8日,第七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网文校园行暨2024年北京市青年文学人才发展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此前,“网文校园行”已走进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和中央民族大学。作为影视开发的重要源头,网络文学的版权创作环节备受业界关注。“当下,网络文学青年已成为新时代文学创作的生力军。此次活动旨在引领新时代的网络文学青年,学会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以敏锐的观察力、超脱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力,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为中国网络文学迈向主流化、精品化、经典化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副书记乔学慧在研讨会上表示。
引导青年创作
网络文学以其新锐之姿,一直以来不断吸纳年轻力量加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95后、00后网络文学作家引领网络文学创作新风潮,00后作家更是成为网络文学作家新增主力。以代表性网络文学平台为例,阅文集团新增的作者中,60%是00后;番茄小说签约作者中,57%为95后;七猫中文网新增签约作者数量同比增长104.18%,90后作者占比达55%。
网络文学发展20多年来,我国一直在推动创作的精品化与版权开发。其中,为引领新时代的网络文学青年,北京推出诸多举措。据介绍,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于2022年成立了全国首个省级团属青年文学组织--北京青年文学协会,推出北京现实题材网络文学青年创作计划、北京市青少年读书大讲堂、京津冀网络文学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等一系列品牌活动,团结凝聚了一批具有良好创作基础的网络文学青年。其中,京津冀网络文学青年人才培养计划于2023年9月启动,从组织文学培训活动、共建采风创作基地、共同推介网络文学人才先进典型和优秀网络文学作品、共同推进网络文学与产业深度融合四个方面加强人才培养。
此次发布的北京现实题材网络文学青年创作计划第一批入选作品,包括《乘势跨越》《初夏的函数式》《青绿直播间》《植物人医生》等12部,涵盖了“新质生产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医疗领域”“新兴青年”等四大主题,作品紧扣北京的重大现实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地域特色。研讨会上,知名网络文学作家何常在、晨飒、飘荡墨尔本等围绕“网络文学如何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这一主题,结合自身的创作经验和深入观察,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网络文学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记录和反映山乡巨变的过程。
“此次活动邀请了多名知名网络文学作家,希望大家发出中国网络文学好声音,让人们看到网络文学新现象。”乔学慧表示,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作品无一不是经过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检验和漫长时光的淘洗,主流化、精品化、经典化是中国文学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希望广大网络文学青年能够为这一历史进程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书写青春正能量
已成为网络文学创作主力军的青年创作者,如何在新时代书写青春正能量?此次研讨会的圆桌对话环节,多位青年网络文学作家展开了精彩对话。他们普遍认为,青年作家应当通过创作积极向上的作品,关注社会热点,展现青年人的梦想和奋斗、拼搏精神,激发更多年轻人向上向善。
网络文学作家花清袂创作了多部网络小说,在他看来,青年人在各自岗位上奋斗的精神都是值得书写的。每个小人物的经历和成长可以汇聚成为人物群像,展现出时代精神风貌。同时,文学创作要体现小人物的个性与风格,形象刻画并不需要完美。“每个小人物汇聚的成像,会带动一座城市的发展,也会感动在这座城市中拼搏的年轻人。这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他建议,青年的网络文学创作者需要去熟悉各种各样的人,多观察、多思考、多了解他们,怀有一颗悲悯之心去感知人间冷暖。
对于当下网络文学创作中出现的“流量导向”问题,花清袂建议青年创作者可以“用大流量网聚正能量”:“我们处在大流量时代,在特定的网络环境中,青年网络文学创作者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提升是非判断能力。在此基础上,从大流量事件中提取创作题材,如非遗、传统文化等。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他认为,作为青年创作者,用好大流量的最佳方式就是用内心真实的故事去“网聚”正能量。
“网络文学是一片非常肥沃的土地,每个人都可以去耕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姚璎创作出多部网络小说,在她看来,网络文学创作需要关注社会现实、时代热点,比如环保等话题,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旺盛的创作活力。对于进入这一领域的新人,她建议要把握好两个关键词:“真实”和“真诚”,即创作中直面人性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坚持原创,注重版权保护,有生命力的作品才能够真正地打动读者。
越来越多青年创作者的加入,给网络文学注入更多活力和生机;而创作上的引导与扶持、创作者的反思与探索,正在重塑网络文学作家的文化形象,持续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为后续版权开发提供更多精品力作。(记者 窦新颖)
转自:中国知识产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