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世人皆失我独得,春风浩浩诗书香。”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治国、齐家、修身、平天下”的大智慧,自古以来,书的“魔力”之大难以言尽。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除了口口相传,书籍是一个重要媒介。承载书籍的重要场所,从书肆演变为书坊,从书堂演变为书屋,从书局演变为书店……虽然名称不断演变,但其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却未曾稍减。
1952年11月,顺应当时文化发展需要,在郑振铎等人的倡议下,中国第一家国有古旧书店——中国书店成立。经过70多年的岁月沉淀,作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中国书店历久弥新。今年2月,商务部公布最新认定的一批中华老字号名单,中国书店有限责任公司赫然在列。
守护传统文化 圆满双向奔赴的热爱
青砖黛瓦、雕梁画栋,地处琉璃厂古文化街的店面是中国书店的旗舰店,古香古色的风韵和其古旧书的定位完美匹配,郭沫若题写的“中国书店”四个大字在阳光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提到琉璃厂,就不得不说到其来源。琉璃厂大街是北京一条著名的文化街,起源于清代,当时各地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大多集中住在这一带,因此,在这里出售书籍和笔墨纸砚的店铺较多,形成了较为浓厚的文化氛围。后来又因开设官窑得名“琉璃厂”。中国书店植根于此,足见其历史底蕴之深厚。
走进琉璃厂店,只见两位年轻工作人员正整理着古籍字帖,时不时讨论着王献之、赵孟頫的作品应该摆放在哪排、哪列。
“中国书店既是京城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也是北京展示传统文化的金名片,肩负着为国家公藏单位、藏家、读者提供文化需求服务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保护和收存了大量的珍贵古籍和历史文献,并且抢救性地从海外回购了数以万计的古籍善本。”中国书店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东晓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无论从环境、历史,还是底蕴方面来说,中国书店都必须肩负起承继传统文化发展的任务,中国书店的发展也始终秉承着挖掘、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心。
“‘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是中国书店一直传承和秉持的服务理念。70多年来,中国书店不仅是把书卖出去,还竭尽所能去满足读者所需。”提起中国书店的桥梁纽带作用,张东晓言语中充满了自豪。
据张东晓介绍,20世纪80年代中期,山东在筹建蒲松龄纪念馆时到中国书店选购各种版本的《聊斋志异》,中国书店的老专家雷梦水收到这一委托后,搜罗提供了数百种与蒲松龄相关的书籍。
在采访现场,记者也目睹了“为书找读者,为读者找书”的“现场版”。
“我知道中国书店是个找古旧书的好地方,有一次我偶然看到一本《天桥演绎》,就想着来中国书店找找,我正想让工作人员帮我查查呢。”消费者王先生是一位“老北京”,对北京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书籍非常感兴趣,王先生对记者表示,这次来就是想找一本之前看到过的旧书。
“就这个!就这个!”找到书时,王先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如今在文化单位工作的何女士是中国书店的忠实“粉丝”了。1998年,何女士正在上大学,作为一位“红学”迷,她当时最喜欢去恭王府门口的中国书店读者服务部,只有在那儿才能找到她想要的《红楼梦学刊》。“我们那时搜了很多‘红学’旧书,潘家园有时也能淘到,但最喜欢逛的还是中国书店读者服务部,真的能找到很多你想要的书。”一直以来,中国书店让很多类似何女士的读者能够得偿所愿。
谈及中华老字号的称号,张东晓认为,中国书店的“老”在于继承了北京古旧书业的文脉,“老”也说明了中国书店从何而来、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未来又将向何处去。
“古书医生”巧夺天工 赋予“新生”古为今用
与其他书店大部分售卖新书不同,中国书店的产品定位则主要是古旧书。张东晓介绍,在业内,古书、古籍一般指在1911年以前出现的书,包括写本和用中国传统刷印技术、装帧方法制作出来的书籍,这些书籍的版本价值、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都非常高;旧书则一般指从民国时期直至改革开放出现的书,期间也有很多文学精品。“中国书店主营的就是这期间文化、艺术、历史、考古等品类的书籍,所以从调性上、从客群上分,我们跟其他书店是有一定区别的。”
然而,古语常言,书有水、火、兵、虫“四厄”,因此,对这些破损的古旧书进行保护性修复就显得尤为重要。“修旧如旧”,化腐朽为神奇,中国书店古籍修复技艺已累计修复了数以万计的珍贵古籍善本,并在2008年这些珍贵古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时移世易,匠心永恒。如今,从事古籍修复工作20载的中国书店古籍修复中心主任徐晓静,已经是中国书店肄雅堂古籍修复技艺第四代传承人。
“这是古籍修复前面的一个环节,即补破和纸张加固的处理。这本书籍书页的边缘有一些酸化,已经发黄、发暗、发脆,用手稍微一碰就会掉渣。为缓解这一情况,我们会给书页纸张进行加固处理,也就是先涂抹浆糊,再用修复纸粘贴上去。如果有破损,在破损修复的基础上也要进行随形修补。”
“这个设备叫压力器,也叫压书机,修补完成的书页会有褶皱不平的现象,这时需要用压书机压平。这个步骤属于修复的中间环节,压平后续还有裁剪、齐栏、订本、打眼订线等一系列环节。”
“这位师傅有着十多年的修复经验,他现在做的步骤相当于古籍修复的最后环节,订线之后再粘一个书签,基本上就完成了。”
谈起古籍修复工作,徐晓静头头是道。“古籍修复是‘慢’功夫,看似简单的工作却一招一式都非常考究。它是一个综合学科,既要懂历史,又要懂审美,既要了解版本知识,也要了解修复方面的专业知识。”徐晓静人如其名,说起话来慢声细语。“在做古籍修复工作时一坐一整天,需要极大的耐心。我做了20年古籍修复工作,反过来看,这个工作也会迫使我静下心来,耐下心来。”
一碗糨糊、一支毛笔、一把镊子、一把剪刀、一把尺子、一个喷壶……徐晓静和她的同事们就是利用这些看似简单的工具,化腐朽为神奇。古籍、碑帖、拓片、民国时茶叶包装纸、老旧结婚证、地契文书等,都是他们的修复对象。修复一本“破旧”的古籍远比印刷一本新书困难得多。根据破损程度和修复难度,最难修补的书一天只能修补一两页。
在徐晓静看来,这一工作看似小众,却与中国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两项息息相关,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修复理念、修复观念也在不断与时俱进、发展变化。因此,古籍修复是一个学无止境、干无止境的工作。
“古籍修复也需要吸收新鲜血液和新鲜力量,这两位姑娘都是经过层层选拔之后来做古籍修复的。做这项工作,首先对古籍修复、对书店的业务要有一定的了解,其次还要悟性高、心灵手巧才行。”徐晓静笑着介绍着眼前穿着蓝色工作服,正在低头认真修复古籍的年轻姑娘。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老字号历久弥新
春分这天,张东晓在朋友圈写道“春分至,书香来”。公众号内页上更是分享着“一年之计在于春,春风拂面读书来”,黄绿配色的背景衬上一本古籍、一支毛笔,再加上两件中国书店的文创产品,颇有意境。
“现在年轻人都爱国潮,这是具有浓厚中国风的铜镇尺;这是文创笔记本,内页都是从《百花诗笺谱》里选取的素材,非常受女生的青睐。”
“这本经典折子装《万寿盛典图》是版画长卷,长达50米,以纪实的笔法全景式地再现了康熙六十岁寿辰之际,京城内外的官员、百姓自北京西郊畅春园至皇宫神武门结彩张灯的盛大场面,反映了那个时期的历史、政治、文化、经济全貌,卖得非常好。”
“这是‘片羽存真——一叶知古’文创产品,古人敬惜字纸,我们把没有办法修复的古籍一页一页做成这种文创产品,让大家看到那个时期的纸、字、版是什么样的,让大家知道古籍是什么样的。”
经过一本本古旧书籍、拂过一件件作品、看过一个个文创,张东晓将它们的故事娓娓道来。
记者了解到,“片羽存真”系列文创产品是将古籍零页残片修复后精心装裱起来,有的上面还留有朱批点校,是名副其实“独一无二”的真品。尽管只是一页古籍,也能从中看到中华典籍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书店推出的这个‘片羽存真’非常有特点,在别处很少见到这种创意。刚开始我以为是年画什么的,后来发现都是一页一页的书,我在书市看到很多人买这个。”从事摄影工作的邢先生对中国书店推出的“片羽存真”文创产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在张东晓看来,文创产品是对经营业态非常有益的补充,是吸引年轻消费群体的方式之一,物化的文创产品让年轻人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就在自己身边,让年轻人觉得好看、好玩的同时,进一步去读、去查、去懂,这就对弘扬传统文化起到了价值引领作用。
“文创产品虽然价格不贵,但却被赋予了很高的文化价值。”具体到中国书店,张东晓认为,做文创要“万变不离其宗”,要在自己经营元素的基础上来做文创,“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古籍走出来、让文字走出来,让大家看到中华文化的延续性,这也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古旧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物质载体,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日益凸显。古旧书“出圈”的意义不仅在于加速书籍流通,盘活巨大的图书存量市场,更在于让年轻人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赓续中华文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人勤春来早,功到秋华实。经过几代从业者的努力,从收购、修复,到售卖、出版,再到拍卖,中国书店已形成了完整的古旧书产业链。“我们还要不忘初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让古籍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更多读者心中。”张东晓说。
转自:国际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