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后观众逐渐消失在电影院?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3-14





在猫眼App上查到动画电影《灌篮高手》定档上映消息,42岁的市民杨旭激动地点了“想看”,然而他尴尬地发现:作为国内电影营销专业App,其年龄分类从20岁至40岁,每5岁分为一档,“40岁以上”则直接分为一类。更“扎心”的可能来自业内数据统计:40岁左右的电影观众占比降至1%以下,而“40岁以上”年龄跨度虽远超20岁至40岁,但在电影观众中整体占比仍不高。40岁之后,真的就和电影院渐行渐远了吗?


  “40+”观众仅占14.7%


  日前,记者在保利国际影城上海世博店连续两晚走访发现,前来观影的观众大多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除此之外,有一位母亲表示“陪女儿来”,还有一对“70后”夫妻则是“孩子上学去了”。在新天地的UME影城、SFC上影影城美罗城店等电影院同样以年轻观众为主。


  来自猫眼2022年购票用户数据显示,20岁至24岁观众占比24.2%,25岁至29岁观众占比22.2%,是电影市场两大主力年龄区间,而30岁至34岁、35岁至39岁则分别占据18.3%和13.9%。20岁以下观众没有延续过去两年上升之势,由2021年的8.5%降至6.7%,不过“00后”观众仍在持续提升、“05后”观众逐渐走进电影院,正成为市场新力量。相比之下,“40岁以上”人群虽年龄跨度大、人口总数多,但作为电影观众仅占14.7%。


  猫眼研究院分析师刘振飞介绍,从目前的观众年龄数据统计情况来看,17岁至18岁观众占比迅速提升,22岁至23岁达到观影占比峰值,27岁至30岁左右则开始快速下降,40岁左右的单一年龄占比已降至1%以下。“从趋势来看,30岁前后生活重心转向家庭是观众文娱消费习惯改变的核心原因,不过2023年《熊出没·伴我“熊芯”》票房突破14亿元,成为中国电影市场首部票房破十亿的亲子电影,反映出亲子市场的强大潜力。40岁开始,观众文化消费渐渐转向其他市场。”


  “40+”观众为啥不去影院


  “我实在是没时间去电影院。”今年45岁的教育行业从业者武先生有两个儿子,“这个年纪在企业是‘夹心层’,本来事就多;业余要辅导孩子功课、参加兴趣培养,每周末还要安排全家亲子活动,首选是在户外,时间排得很满。”武先生印象里,上一次看电影还是《我和我的祖国》。


  去年至今,41岁的刘啸看了两场电影,“一场是很多朋友都说不错的,我和太太找了一天晚上等孩子休息了去看,结果我俩都在电影院里睡着了”;最近的一场则是带孩子去看《熊出没》,“结果我又睡着了”。他从事外贸行业,“这几年压力比较大,时常熬夜,精力确实不如当年”。


  电影院里的光影刺激和震耳欲聋的声效,则是部分观众不再进入电影院的原因。“现在的电影屏幕很大,有些视觉效果故意有刺激性,还有声音效果,一下一下都像敲打在我心脏上。”今年54岁的刘女士已多年不进电影院,尽管孩子常常鼓励她去感受,但她仍觉得封闭的环境“让人不舒服”。此外,还有部分40岁以上的观众认为,如今流行的一些电影题材对他们不再有吸引力。


  吸引“40+”观众要靠题材


  40岁以上的观众真的不愿再走进电影院了吗?但从猫眼多部电影的观众画像分析来看并非如此。


  据统计,中国影史上票房突破10亿元的电影中,《长津湖》系列、《我和我的祖国》《芳华》《悬崖之上》等电影,40岁以上的观众则是主力观影人群之一。《我和我的祖国》的用户画像中,40岁以上人群达21.2%,仅次于25岁至29岁群体;票房57.75亿元的《长津湖》,这一比例达22.1%;《悬崖之上》《芳华》中这部分观众更是占到24.5%和30%以上,成为观众最多的年龄段。在刘振飞看来,只要有喜欢的题材,40岁以上观众仍会走进电影院。


  40岁以上的观众爱看什么题材,或许可以从今年春节档的三部电影一窥特点。以历史为背景的《满江红》吸引了17.4%的40岁以上观众,国产科幻大片《流浪地球2》这一数字则下降到15.7%,动画电影《深海》只有12.5%。把时间线延伸至2022年,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的《狙击手》,用户画像中40岁以上观众占33.7%,远超其他年龄段。历史、战争、现实题材及经典IP仍受到40岁以上观众的喜欢。


  期盼更多元文化增值服务


  “千万不要小看中年人的消费能力和热情。”最近,杨旭一直向周围人推荐电影《灌篮高手》,“情怀拉满,品质上乘,票房肯定要爆”。然而当同事推荐给他一套《灌篮高手》手办时,却被他嫌弃。


  “从收益角度,项目首选还是对准35岁以下人群。”从事影视制作的吴先生说,无论从电影票房、衍生品开发到IP延续,影视产品开发还是针对年轻人,“数据不会骗人。比如《流浪地球2》众筹的衍生品中,有多少是40岁以上的人购买的?”


  40岁之后,杨旭的文化消费重心已转向舞台剧、音乐会等。“虽然单价高很多,但一方面可以现场感受作品魅力,另一方面还有文化活动可以参与,比如有的舞台剧结束后可以跟主创交流,有的展览会配套专家讲座等,文化消费有延续性。”在他看来,电影是最大众化的文化产品,可又是离大众最远的,“路演可能是唯一可以和创作者交流的渠道,但普通观众根本买不到票”。不少观众表示,希望除了看电影本身,还能有更多增值服务。


  转自:解放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