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联合举办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国内首份《中国知识产权保险发展白皮书(2022)》(以下简称“白皮书”)。
记者从白皮书中获悉: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累计为超过2.8万家企业的近4.6万余件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及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提供了逾1100亿元风险保障。
“知识产权保险作为我国知识产权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行与发展中,发挥了拓展融资渠道、提供风险保障的双重作用,有效促进了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白剑锋说。
中国的知识产权保险已覆盖所有知识产权
2020年5月,广州市黄埔区、开发区一批企业投保全国首单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保险保单。2020年12月,参与投保的广州某通信技术公司在美国遭遇“专利流氓”的无端侵权诉讼。保险、法务、知识产权、技术专家以及中外律所组成的专项应对小组迅速成立,分析确认该公司产品不侵权的事实,并确定应对策略。最终案件顺利结案,保险公司支付包括法律费用和和解金额在内的全部理赔款。
这是一起知识产权保险为企业面临知识产权纠纷提供风险保障的典型案例。白剑锋表示,知识产权保险为企业化解知识产权风险提供了有效途径,在服务创新主体和市场主体的知识产权保护需求、防范和分担知识产权运行风险、促进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白皮书指出,我国自2011年开始探索专利保险相关工作。2012年起,通过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动先行先试与实践探索的方式,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了44个地区开展专利保险试点工作。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出“加快发展科技保险,推进专利保险试点”的部署要求。随后,各类知识产权保险政策不断推出,极大促进了知识产权保险的发展。
目前,中国的知识产权保险已经覆盖了专利、商标、著作权、地理标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以及商业秘密等近乎所有的知识产权类型,涵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各个环节。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有超过22个省份、99个地市开展了知识产权保险业务,累计为超过2.8万家企业提供了逾1100亿元风险保障。
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风险保障,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
《白皮书》指出,知识产权保险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了风险保障,丰富了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渠道,促进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以北京为例,2020年1月9日,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北京市金融监管局、北京银保监局等七部门联合发布政策,通过政府给予一定比例保费补贴的方式,支持北京市单项冠军企业和重点领域中小微企业,将具有创新性、引领性、前沿性的专利向保险公司投保知识产权保险。
截至目前,北京市知识产权保险试点项目人保财险已为437家冠军及中小企业的4521件专利,提供了50.29亿元的风险保障。
“知识产权保险一方面通过先行赔付等条款,帮助中小企业维持生产经营、减少经济损失。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中小企业因非主观故意侵权面临知识产权恶意投诉或诉讼的风险,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合法救济渠道提供有效补充,对于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竞争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保财险副总裁降彩石介绍,知识产权保证保险、信用保险正广泛应用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作价入股、转让许可、技术投资等转化运用活动中。
知识产权保险还面临不少挑战
白皮书指出,知识产权保险作为一项新兴保险产品,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着不少挑战。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胡军建认为,知识产权相较于其他无形资产,价值波动的影响因素更加多样,不仅包括知识产权本身的技术性,也包括产业发展、科技演进、国际趋势等因素。对于知识产权产品的研发者来说,知识产权价值确定是开展知识产权保险业务的重要基础,是科学准确确定知识产权保险产品保费和保额标准的直接依据。知识产权评估对评估人员的要求更高,需要更多、更丰富的数据信息分析支撑。
“尽管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质量正在不断提升,但仍有大量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不规范、缺乏负责知识产权工作的专门人才。”胡军建表示,很多市场主体还不了解知识产权保险的作用和意义,建议各方主体协同配合,着力构建具有普惠属性的知识产权保险全流程服务体系。为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更加丰富的知识产权保险综合服务,强化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方法和风险防控水平。同时,将新技术运用于价值评估与保险产品研发、服务等方面,比如建立知识产权保险精算模型。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雷筱云表示,此次知识产权保险白皮书的发布,对全面总结我国知识产权保险发展现状,促进知识产权保险各方参与主体加强业务交流与合作,推动知识产权保险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国家知识产权局也将继续联合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知识产权保险的业务指导与政策支持力度。(记者 袁于飞)
转自:光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