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15”前夕,中国消费者协会确定2022年全国消协组织消费维权年主题为“共促消费公平”。年主题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严格落实法律规定,实现更有保障的消费公平;二是积极引导“科技向善”,实现更深层次的消费公平;三是强化特殊群体保护,实现更大范围的消费公平;四是践行绿色低碳消费,实现更可持续的消费公平。也就是说,上述四个方面将成为今年消费维权的关键点和着力点。
近年来,冠以时尚消费的名义,盲盒经济红极一时,一如当下流行的密室逃脱和剧本杀。盲盒这种玩法简单但新颖刺激的新形式进入大众视野,盲盒销售模式迅速风靡,形成了“万物皆可盲盒”的现象级风潮。盲盒之风席卷文具领域后,尚缺乏判断力、辨别力和成熟消费观的未成年人成了主要消费群体,引发家长普遍担忧。
为贯彻落实中消协“共促消费公平”年主题的内在要求,上海市消保委主动直面消费热点,积极践行消保职能,通过互联网调研、抽样调查、家长访谈等方式对文具盲盒展开调查研究,并于去年11月正式对外发布盲盒消费调查报告,对调查中发现的未成年人购买盲盒成瘾、盲盒商品溢价现象以及交易不公问题提出批评和建议,在全社会引起广泛的共鸣和反响。之后,为规范本市盲盒经营活动,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根据《民法典》《反不正当竞争法》《电子商务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并发布《上海市盲盒经营活动合规指引》,力促盲盒消费从“无序疯长”到有规可循。
上海市消保委发布未成年人盲盒消费调查报告指出
盲盒消费存在“更易上瘾”“溢价销售”和“交易不公”
有媒体报道,有小学生为抽到隐藏款盲盒,连续购买装有24支笔的套装20套,花费2000余元;还有孩子频频向家长要钱购买盲盒,导致精神恍惚,影响学习。由是观之,盲盒营销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人格养成,已经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上海市消保委去年的调查表明,未成年人购买盲盒与社交需求有关,且相较于成年人,未成年人更易购买成瘾,同时盲盒商品溢价现象、交易不公问题确实存在。
社交需求
文具盲盒进入大众视野后,以其包装精美、平价实用同时兼具趣味性和不确定性吸引了未成年人的眼球,在中小学中迅速流行起来。
然而,真正吸引未成年人频繁购买文具盲盒主要原因是什么?据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家长反馈,真正使未成年人热衷于购买盲盒、收集盲盒的主导因素是同学、朋友之间必要的社交需求。据调查,一些未成年人会因同学之间的讨论话题而开始购买文具盲盒,并会因抽到隐藏款、热门款而成为同学们羡慕的对象,从而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更易上瘾
如今,社会竞争愈发激烈,学生们的学业压力随之加重。压力的释放有多种方式,游戏是最贴近未成年人本性的一种,未成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寻求刺激、摆脱单调、消磨时间”的游戏方式。不难发现,易使未成年人上瘾的娱乐方式都表现出一种相同的特征,即感官上的刺激和心理上的满足。因此,文具盲盒一经出现,其不确定性带来的刺激感和期待感,确实能够缓解压力,满足情绪释放需求,从而使未成年人沉迷其中,甚至购买成瘾。
未成年人购买文具盲盒,往往是为了心理上的愉悦体验而不是为了文具的实际价值。拆盲盒最大的快感来源于拆开的瞬间。行为成瘾,这一风险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尤为突出。这与大脑里一种叫作“多巴胺”的神经递质有关。与成年人的大脑相比,未成年人的大脑更易被外界刺激,释放出多巴胺,且对多巴胺的反应也更为强烈。未成年人大脑内的额叶发育还不成熟,判断力和控制力都尚有欠缺。即使未成年人能够靠理智控制自己,也要比成年人付出更多努力,才能抵挡住诱惑。所以,面对盲盒的诱惑,未成年人往往比成年人更容易上瘾。
交易不公
盲盒溢价明显,二级市场有炒作嫌疑。盲盒笔比普通中性笔只多了一层包装,价格却多出不止一倍。以某电商平台售价为例,某品牌“梦境下午茶”系列中性笔盲盒一共14种普通人物款加2种隐藏人物款,如果随机发货,一支为6.8元,指定普通人物款,价格升至7.8元,若指定隐藏人物款价格竟高涨至68.8元。按照传统卖笔模式,脱掉盲盒外壳当做普通中性笔售卖,零售均价仅在3到4元,而加上盲盒包装,隐藏款溢价竟可高达14倍。
商品高价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商品稀缺,只有少部分人会拥有;拥有稀缺品的人在社交上意味着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广泛的圈层影响,这在成年人中都难以免俗,更何况是拿着一支近70元普通中性笔的孩子。
盲盒还存在款式可指定、商家或可控制概率的问题。如果按照“盲盒不打开不知道里面是什么”的玩法,为什么多家文具店铺出现“指定款”“必中”“必出隐藏款”等肯定字样?这是商家自行提前拆封行为,还是盲盒游戏隐藏的做市商规则,却不得而知。但无论哪种方式,如果笔的品质和功能没有任何差别,只是图案不同,商家若存在舞弊行为,那么盲盒游戏中“盲”的只有消费者,这无疑是在挑战公平交易权。
消保委建议
一是加快研究和推进盲盒市场规范的立法立规,建立和完善盲盒隐藏款投放量和抽取概率的第三方监督机制;
二是加强盲盒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做市商行为、侵权盗版和假冒伪劣等;
三是强化盲盒品质监督,适时开展比较试验、抽检调查、综合评价等项目,把好质量关。
中消协公布《2021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
盲盒、快递、智能汽车等成投诉热点
1月28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2021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根据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统计,2021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1044861件,同比增长6.37%。盲盒、智能汽车、剧本杀等成为投诉新热点。
中消协在分析2021年投诉时表示:“伴随新业态、新模式、新政策的出现,消费维权形势也发生较大变化。”突出表现之一是商业新模式带来的维权新热点。
中消协建议加强立法规制,划定盲盒经营红线,对于低龄儿童、特殊商品、特殊领域禁止盲盒营销,对于盲盒价格、销售方式、概率表述等作出明确规制,对于违法销售、黑箱操作、不当诱导、天价炒作、逃避责任等行为严厉打击,有力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经营者要依法合规经营,切实承担经营者责任,杜绝违背公序良俗、诱导投机心理、不择手段牟利等不良营销手法,多在产品质量、服务水平上下功夫,致力提升品牌形象和长远发展。同时呼吁消费者要理性消费,量力而行,警惕经营者不法营销套路,杜绝攀比、浪费、投机行为,做成熟智慧的消费者。
《上海市盲盒经营活动合规指引》发布
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日前,为了规范本市盲盒经营活动,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根据《民法典》《反不正当竞争法》《电子商务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发布了《上海市盲盒经营活动合规指引》(以下简称《指引》)。
◆明确指引适用范围
盲盒经营活动是指经营者在事先不告知商品具体型号、款式或服务内容、提供方式的情况下,以消费者随机抽取的方式销售特定范围内商品(包括服务)的经营模式,包括互联网、实体店、自动贩卖机等销售形式。
《指引》适用于上海市行政区域内的盲盒经营者,以及向本市消费者销售盲盒商品的其他经营者。包括以盲盒为主要经营业态的主体、以促销宣传为目的零星开展盲盒经营的主体和为盲盒经营提供推广、策划、营销等服务的主体。
◆划出盲盒经营红线
盲盒经营活动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经营范围一般在生活消费、文艺娱乐等领域内。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禁止销售、流通的商品,不得以盲盒形式进行销售。
对销售资质、存储运输、使用条件等方面有严格要求的商品,不得以盲盒形式进行销售,如特殊食品、药品、医疗器械、有毒有害物品、易燃易爆物品、活体动物等。
◆提出合规经营建议
《指引》对具体盲盒经营活动提出了倡导性建议,推动平台规范发展,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规范盲盒价格体系
盲盒内商品实际价值应与其售卖价格基本相当,单个盲盒的售价一般不超过200元。不得以盲盒形式抬高普通商品价格。
◆明确盲盒抽取规则
盲盒经营者应公示商品种类、抽盒规则、商品投放数量、隐藏款抽取概率等信息,充分告知消费者,并保留完整的概率设定、抽取结果、发放情况记录以备查。
◆鼓励设定保底机制
鼓励盲盒经营者公示标准,当同一消费者在抽取同一系列盲盒商品支付达到一定金额或者抽取达到一定次数时,提供合理的途径使其可以获得隐藏款商品或者整套系列商品。但非强制性要求。
◆加强商品售后保障
要求盲盒经营者建立便捷、有效的投诉处理机制,公开投诉方式、处理流程、退换货标准等信息,不得推诿、拖延、拒绝处理消费者投诉。
◆规范营销炒作行为
要求盲盒经营者不得开展涉金融类营销,不得有介入二级市场的做市行为,不得开展天价炒作、过度营销、饥饿营销。
◆未成年人保护机制
要求盲盒经营者不得向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向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商品,应通过线上线下等不同方式确认监护人同意。
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将加强宣传和指导,督促在本市开展盲盒经营活动的经营者参照《指引》,建立相应的合规管理体系,及时评估有关法律风险,依法依规开展盲盒经营活动。
今年消费维权年主题“共促消费公平”
在广泛征集消费者和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中国消费者协会确定2022年全国消协组织消费维权年主题为“共促消费公平”。
年主题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涵义。
一、严格落实法律规定,实现更有保障消费公平
公平是实现消费者法定权益的价值基础。我国《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明确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要遵循公平原则。
近年来,很多消费领域不公平的问题依然存在,且随着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出现,消费者要求被公平对待的呼声更加强烈。
消协组织要全面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既要在推动解决消费纠纷等常态化工作中促进消费公平,还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出发,积极联动社会各方力量,推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共同促进消费公平,让消费者权益法治保障基础更加坚实。
二、积极引导“科技向善”,实现更深层次消费公平
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以及消费业态的快速升级,不同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
但是资本的“野蛮生长”和“无序扩张”使得一些平台和经营者违背“科技向善”的伦理价值追求,对消费者的消费信息、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消费能力等进行不当采集、筛选、使用,破坏了公平竞争、诚实信用的市场秩序和安全便利、放心舒心的消费环境。
共促消费公平就是要强化底线思维,加强监督规制,引导经营者牢固树立“科技向善”的价值理念,促进各类消费业态、模式规范发展,保障全体消费者享有平等的消费权利,摆脱过度差异化和歧视等带来的消费不公,实现更深层次的消费公平。
三、强化特殊群体保护,实现更大范围消费公平
中央提出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十四五”规划明确要保障未成年人、残疾人和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基本权益。
共促消费公平是促进全体消费者的消费公平,既要推进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供给,也要强化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人群等特殊消费群体的保护力度,补齐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乡镇和县域地区消费环境的建设短板,使他们享有均等的机会和平等的身份参与消费活动,在基本公共服务消费需求不断满足的基础上跟上时代消费步伐,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更大范围的消费公平。
四、践行绿色低碳消费,实现更可持续消费公平
消费公平不仅包括代内消费公平,同样包括代际消费公平。
2021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在消费领域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共促消费公平是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要倡导消费者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和可持续性消费方式,意味着我们当前的消费要为子孙后代的可持续消费负责,更加关注他们的消费公平诉求,为他们留下更多的地球资源,让子孙后代能够与我们一样公平地享有消费权利,实现更可持续发展。
友情链接——
盲盒经济
盲盒,是指消费者不能提前得知具体产品款式的玩具盒子,具有随机属性。只有打开才会知道自己抽到了什么。不确定的刺激会加强重复决策,因此一时间盲盒成了让人上瘾的存在。
盲盒概念的起源大约来自日本的福袋,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甚至国内也早有各种形式的扭蛋、盲盒等产品,但盲盒在2019年才真正火爆成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
2021年1月26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官方网站发布消费提示指出,有经营者用盲盒清库存,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市场秩序,提醒广大消费者勿盲目购买。
转自:解放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