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离不开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要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方面的全面振兴,而其中“文化振兴”是灵魂。各地都要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
然而,在走访各地时发现,一些地方存在着对乡村文化认知和做法上的偏差,甚至是“破坏性美化”,或者说“建设性破坏”,需要引起警觉和重视。比如,一些地方照搬照抄文化标签、标贴,村庄入口标识的相似复制,缸坛瓦罐的各种堆砌,涂鸦墙到处可见,一些墙画的主题突兀、色彩夸张,不仅与乡村环境格格不入,而且与周边自然山水“抢镜”。这些表面性、粗浅的乡村文化认知和做法,继续下去恐怕会导致乡村风貌雷同、“千村一面”。
诚然,造成这些尴尬和遗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关键的,是由于对乡村文化的认识不深、挖掘不够,说到底,是没有点准“文化穴”。
所谓“文化穴”,是最能体现一个村庄历史人文特色并可赋予创新价值的场所空间。这个概念有两层含义:其一,反映这个村庄有别于其他村庄的、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如出自于本村的历史文化名人及其故事,历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独特的地方戏剧、民俗、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二,呈现历史人文特色的活动场地(包括周边建筑、构筑等),如祠堂、宗庙、乡土信仰的场所,连带其他古建筑、古树、古桥、古碑、古井等构筑物。换言之,既需要挖掘、凝练特色历史人文抽象的东西,又需要呈现这些历史人文要素的具象的东西,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就是村庄的“文化穴”。
因此,“文化穴”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不是一个只有场地空间而缺少独特文化内涵的地方。同时,“文化穴”不仅反映村庄的历史人文过往,而且应当结合当下的日常生活、乡村产业等需求,承载具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城乡要素。
这种认知为当前实际工作所亟需。一些地方的乡村建设正是由于没有点准“文化穴”,村庄改造之后活不过来、没有元气,最终流于表面文章,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也正是因为对乡村建设的“文化穴”认知不足,一定程度上导致乡村基层工作人员、设计人员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迷茫和失措。
一个具有历史人文积淀的村庄,特别是传统村落,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必须精准把握其“文化穴”。只有充分结合“文化穴”,物质设施环境的改善提升才能切实发挥功效,才能体现乡村的独特魅力。这也好比治病,既采用西医治标,又通过中医方法找准穴位,针灸点穴,方能疏通经络、生发元气,培育内力和韧力。
9年来,我们在台州市黄岩区的乡村振兴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乡村振兴工作法”十法,其中倡导的“文化定桩”和“点穴启动”,较好地创建了一批美丽乡村成功案例,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努力点准“文化穴”。【作者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转自:浙江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