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歌声永流传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宾 阳    时间:2021-08-19





  “电影《刘三姐》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根植于广西的山山水水,契合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老艺术家、电影《刘三姐》中“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的回信中指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传承好、发展好,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image.png

  事实上,在电影《刘三姐》之前,彩调剧《刘三姐》已经唱响大江南北,电影《刘三姐》也是改编自此剧。此外,“刘三姐”主题剧目还有桂剧、黄梅戏、杂技、山水实景演出等数十个剧种或演出形式,过万的演出场次,遍布全国各地甚至多个国家和地区,60多年来常演常新、常演不衰,成为中华民族文艺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经典符号。


  “刘三姐”曾经的风光史

  刘三姐是壮族民间传说的人物,聪慧机敏,歌如泉涌,优美动人,有“歌仙”之誉。上世纪中叶,一台彩调剧《刘三姐》和一部音乐风光故事电影《刘三姐》,把“刘三姐”推向了顶峰。

  “广西当时出现了处处上演《刘三姐》、人人争看《刘三姐》的盛况。” 6月初,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与中国戏曲学会联手,广邀艺坛名家会聚北京,为“刘三姐文化现象”观潮把脉。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一级导演、广西戏剧院院长龙倩介绍,1958年底,广西柳州开始创作彩调剧《刘三姐》剧本,率先把“刘三姐”故事搬上舞台,惊艳壮乡。1960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专门举办了《刘三姐》文艺会演大会,全区65个县文工团、业余剧团共1200多个剧团、11个广西地方剧种排演过各种不同版本的《刘三姐》,1246人参加了《刘三姐》文艺会演大会的演出,其中扮演“刘三姐”的演员就有45人,观众总数超过1000万,占广西总人口的近50%。在全国,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有89个专业剧团,彩调剧、京剧、昆曲、黄梅戏等29个剧种进行了排演,形成享誉全国的“刘三姐文化现象”,展示了“刘三姐文化”的独有魅力。

  “上世纪60年代曾五进中南海、四进怀仁堂。1960年,在北京举行近4个月汇报演出,共上演76场,观众11万多人次。到第30场,当年的文化部副部长田汉才拿到两张票,可见当时的火爆。”龙倩说,当时,彩调剧《刘三姐》主要演员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接见,其精湛技艺得到好评,郭沫若、梅兰芳等文艺名家曾经为彩调剧《刘三姐》题词。60多年来,广西戏剧院彩调剧团坚持传承演出《刘三姐》,至今有六代“刘三姐”代表传承彩调剧《刘三姐》的剧目,在国内外演出数千场,影响巨大,流传广泛,常演不衰。

  国家一级导演、广西戏剧院彩调剧团团长龙杰锋说,到2005年,新版彩调歌舞剧《刘三姐》也是从广西出发,北京起步,走向全球,去了美国7个州,3次赴马来西亚,3次到新加坡,还在东南亚很多国家和国内30多个城市进行商业性演出。

  1961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苏里导演、黄婉秋主演、傅锦华配唱的我国第一部音乐风光故事电影《刘三姐》正式公映,引起轰动。该片成为当时拷贝发行量最多的影片,被人称为是一部人美、歌美、景美的“三美”佳作。后来,发行到我国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风靡一时,久映不衰。它在新加坡创造了两年两次连续上映120天的放映纪录,马来西亚还将《刘三姐》评为世界10部最佳影片之一。该片根据彩调剧《刘三姐》改编,配唱的傅锦华是广西戏剧院彩调剧团建团元老之一、国家一级演员、广西第一代“刘三姐”。1963年,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授予《刘三姐》最佳音乐奖、最佳摄影奖、最佳美术奖、最佳配角奖等。黄婉秋因主演《刘三姐》一举成名,她扮相清秀俊美、表演淳朴自然,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年的银幕偶像。2005年,在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华诞当代中国电影音乐庆典活动当中,彩调表演艺术家傅锦华荣获唯一的一个当代中国电影歌曲优秀演唱奖。

  前行路上从未停歇

  1960年版的彩调剧《刘三姐》以反抗被压迫被剥削的阶级斗争为主题,“文革”期间曾被批判。主要是两点:一是刘三姐用山歌都把地主唱倒了,还要我们部队干什么?还有就是刘三姐“头上长角、身上长刺”,逮着谁就骂谁刺谁,不真实。所以1978年该剧复排以后,总导演甚至不知道怎么阐述《刘三姐》的主题。

  进入新世纪,彩调剧《刘三姐》仍然活跃在全国和世界的文艺舞台上。尽管遭遇各种各样的坎坷,但艺术家与时俱进、精益求精、延续经典的脚步并没有停歇。

  “2005版彩调歌舞剧《刘三姐》,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新主题,就是‘为自由而歌唱,为尊严而抗争’。”龙杰锋说,这个主题的本质内涵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2012年该剧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传播交流推广项目,先后在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上演。

  2005年,文化部原部长刘忠德看了彩调歌舞剧《刘三姐》后表示,一个剧目真正做到雅俗共赏非常难,一个艺术作品当中既看到经典性又看到时尚性,不容易,“把经典性和时尚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彩调歌舞剧《刘三姐》做得很不错”。

  传统文化当代表达的另一个“刘三姐”,是同样声名远播的《印象·刘三姐》。2003年,由张艺谋总导演、梅帅元总策划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问世,开创了我国山水实景演出先河。之后的十几年里,演出近万场次,观众2000多万人次。最多的一年有180万人看演出,净利润超两亿元。

  梅帅元说:“中国山水实景演出半壁江山源于《印象·刘三姐》,《印象·刘三姐》的源头又是‘刘三姐文化’,这一文化释放的能量巨大,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可谓功不可没。”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审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龙倩说,2019年,广西戏剧院组织创作了彩调剧《新刘三姐》,塑造了一个新刘三姐形象,以一种文艺创新的表达向经典《刘三姐》致敬。彩调剧《新刘三姐》在传承发展“刘三姐文化”基础上,用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演绎、新的舞台反映了新农村建设火热生活,塑造了善良、美丽、坚强的新时代刘三姐形象,演绎了当代壮乡人对山歌坚守、对青山绿水热爱、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幸福之路。

  近两年来,彩调剧《新刘三姐》先后入选2019年全国现实题材舞台艺术重点项目,2020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文化和旅游部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百年百部”传统精品复排计划重点扶持剧目。

  汲取经典中的经验和智慧

  从彩调剧《刘三姐》到电影《刘三姐》,从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到彩调剧《新刘三姐》,从电视剧《刘三姐传奇》到“壮族三月三”山歌邀请赛……“刘三姐”犹如一座文化富矿,在一代代人的传承、创新中彰显着强盛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甘霖表示,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推动“刘三姐文化”传承发展,组织各级文艺院团,新推出了歌剧、舞剧、交响、声乐、套曲等多种“刘三姐”艺术作品,让“刘三姐文化”形式更加多元,呈现更加丰富,艺术更加精湛。

  “时代不同,艺术的表现形态、表现方式也会发生变化,所以‘刘三姐文化’到今天仍然还有继续前行的各种可能性。”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表示,虽然时代在变迁,但对于爱情、对于劳动、对于生活那种清醒、健康、质朴的歌唱,也就是今天讲劳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是不变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样,这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宝库,可以为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艺术资源。

  “看一个剧团或一个剧种有没有生命活力,首先要看它有没有不断创作出精品剧目,唯有精品才叫得响、立得住、留得下、传得远。”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一级巡视员吕育忠表示,“刘三姐文化”走的是文化自信与艺术自觉的经典创作探索之路、坚守艺术本体与剧种特色的良性发展之路、坚持以团育人和以剧出人的薪火相传之路、植根民间与服务大众并赢得勃勃生机之路。

  据了解,当年彩调剧《刘三姐》的歌谣,是从两万多首民歌中提炼而成的,可谓精品中的精品。“没有经典的歌谣和民间唱歌的人,就没有各式各样的‘刘三姐’文艺作品,所以要保护好民族文化,珍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原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表示,上世纪50年代开始有很多的经典剧目,《刘三姐》能够常演常新,应该作为一个成功的范例来挖掘其中的意义。

  “作为文艺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念,只有深入群众的生活当中,才能得到最直接最有生命力的创作色彩。”黄婉秋表示,老一代艺术家要做好表率,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要带领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定文化自信,把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转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