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一大早,朋友老侯照例发来了他的微信感言,这一次,他讲了小时候农历七月初七晚上在黄瓜架下偷听牛郎织女说话的趣事。
笔者问他看没看河南卫视的七夕晚会《七夕奇妙游》。
老侯说,看了,得劲!
感觉得劲的观众不只老侯,不只是河南人,还有更多仰望着同一片星空的朋友,更多听过牛郎织女传说的人。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汛情阴霾还未散去,疫情当前仍旧严峻,河南真的太需要这样让人振奋的节目了。当沉默的文化鲜活起来,我仍旧会一次次地为河南感到无比骄傲。”
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就像闹钟一样以不同的方式回响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或紧或慢,或清晰或模糊。
2021年,传统节日以另外一种方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
河南卫视春晚和《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端午奇妙游》等“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原来,传统节日的故事还可以这样讲。
8月13日,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前夜,《七夕奇妙游》播出。作为“中国节日”晚会的一部分,《七夕奇妙游》将过去与未来巧妙对接,讲述了2035年,女宇航员唐小天回到唐朝洛阳,度过一个特别七夕节的故事。
七夕节的来源是古老的星象自然崇拜。“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那是古人对自然天象、浩瀚星空的观察与崇拜;七夕节是女儿节,是乞巧节,“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那是姑娘们对拥有巧手和智慧的期盼;七夕节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那是古人对冲破封建牢笼、追求爱情自由的向往。同一个节日,天文学家在讲,文学家在讲,戏剧家在讲,普通的老百姓也在讲。
唐小天的《七夕奇妙游》看到了什么?看到了龙门石窟前实景演绎的《龙门金刚》,看到了戏剧舞台上的《爱》,看到了金戈铁马的《破阵乐》,看到了冲上九霄的《为自己鼓掌》,看到了芸芸大众中《最亮的星》。
《七夕奇妙游》立足于民俗,表达的却是情,儿女情长、家国情怀、星辰大海;在夺人眼目的现代呈现、包装方式的背后是浓浓的传统文化情怀。
晚会的多元意境、对七夕的全新解读等,受到观众点赞:“为了传统文化必须支持一波”“终于有女儿节的正确打开方式了”“太飒了,为大河南点赞”……
七夕节是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载体,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现,传承与发展,非遗专家们也是见仁见智。其实,非遗也好,文化也好,从来没有纯粹的原汁原味,一直在鲜活地生长,不断地以不同的方式层累、叠加,就像那大树的年轮,没有增加,便失去了未来。
从春晚的《唐宫夜宴》开始,将传统节日以创新的形式呈现,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系列已逐渐打造成为一种网络传统文化符号。每一次节目中,变化的是形式,不变的是中国文化的传承。
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传统文化里有着丰富的艺术创作资源,通过现代的创作理念与表达方式,传统文化可以源源不断地给人们带来新的惊喜。
传统文化是根,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让陈列在博物馆的文物“动”起来,记载于古籍中的人物“活”起来,让留存在田间地头的非遗“现代”起来,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记住回家的路,可以让我们走得更远。
转自:河南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