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博物馆之城” 广州有很好的基础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8-02





  日前,中宣部等9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为全球博物馆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同时将实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计划。“世界一流博物馆”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博物馆?广州和广东的博物馆应该有怎样的作为?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日前采访了广州博物馆馆长吴凌云。

  建设共建、共有、共享的博物馆

  “我有一个广州博物馆新馆之梦”,广州博物馆馆长吴凌云说。

  吴凌云表示,未来的广州博物馆新馆的定位一定是世界一流博物馆。什么叫“世界一流”?它应该有足够好的选址地点,能够成为城市的地标,当然还可以在不同的地点设立若干个分馆;它要有足够的展陈空间,“按照我们现在的设想,恐怕新馆没有12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是无法展示我们想要展示的所有东西,放不下我们想放的所有内容的”。

  吴凌云说,提出“12万”这个数字,应该说并不是一个详细的计算,而是为未来准备一定的提前量。因为世界未来的发展,远远不是今天的我们能够看到、想到的,我们需要预留出空间。

  博物馆的展示以“物”为基础,广州博物馆除了展示广州的历史之外,还要展示广州的人文精神。这些东西都需要立足于馆藏,需要征集有针对性、有特色的藏品。

  广州博物馆经过近10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很好的收藏体系。怎么样展示好这些东西?怎样来解读这些藏品?“我们现在马上要做一个龙泉青瓷的展览,展品大概有400多件”,吴凌云表示,“青花瓷我们也有几百件,还有外销瓷,这些都是很好、很有特点的东西,不应该让它们躺在库房里,应该让公众共享”。

  吴凌云说,我们应该建设一个共建、共有、共享的博物馆,建设属于大家的广州博物馆。比如说,广博的馆藏来自社会捐赠的比例很大,其实这些捐赠者就是博物馆的“利益相关者”。许多藏家、名人以及他们的后人,如容庚、邓华熙,通过捐赠这种方式与博物馆联系在一起。“‘利益相关者’这个概念我是第一次对媒体提,它包括了各方面的专家和公众。”通过做好沟通,搭建平台,可以让他们每个人都能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参与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获得感、认同感、存在感。这应该是博物馆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就像现在很热的博物馆文创,实际上博物馆的各种活动、服务都可以看作文创的范畴,“我们不能关起门来办博物馆,必须注重博物馆的公众化”。

  未来的广州博物馆新馆

  要立足世界、立足湾区、立足本土

  吴凌云说,未来的广州博物馆新馆,一定是立足世界、立足湾区、立足本土的一个很宏观的博物馆,“它是一个展览、交流、对话的平台,让欧洲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都到这里来,与我们的珠江文明进行对话和拼接。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珠三角的铜鼓,一直影响到东南亚的很多地方;小小的石锛,甚至影响到澳大利亚。我们不要低估远古人对世界的好奇以及他们的交往能力,我们是怎样借助‘文化’走到一起来的,这其实是很有趣的事情。”

  吴凌云指出,博物馆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是不一样的,它是一个更加直观的平台。综合性博物馆应当像是大百科全书的总目录,需要一定程度面面俱到,和广州有关的很多东西我们都需要涉及、点到,这是我们的责任和担当。人家说过的我们可以不说,人家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必须说了,详人所略、略人所详是一门技术活。

  但综合性博物馆也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吴凌云指出,广州无论是从珠江文明史,还是中国文明史的角度来看,都可说是一个百川汇流的集中点,是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交汇的一个桥头堡,不找到这种支撑点,我们就难以讲清楚作为广州综合性的城市博物馆的特色所在。

  吴凌云认为,广东已经形成了有特色的博物馆体系,在全国来说无论是数量、质量,或者世界视野方面都是超前的,但也存在着分布不均、水平差异比较大等问题。

  吴凌云认为,“博物馆之城”的建设要积极推动,广州有很好的基础,荔枝湾、沙湾古镇都是很好的资源。但“博物馆之城”这个概念值得好好探讨,“并不是说要到处盖博物馆”,实际上广州到处都有“能触摸的历史”,需要的是更好的展现方式。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文化引领地位需要好好研究。广东应该积极推动珠江文明博物馆的建设,一定要办一个湾区博物馆,广州博物馆的新馆建设也迫在眉睫。


  记者:卜松竹  王维宣


  转自:广州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