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综,即一个艺人团体专属的一档综艺节目,一般是十几期,每周更新一期,介绍的是团体成员的日常生活以及一些活动。原本是由偶像经纪公司自产、拍给饭圈粉丝看的功能性综艺。当前,喜剧团体纷纷加入这种综艺节目,颇有搅动一池春水之势。
2020年,德云社首先试水,《德云斗笑社》开创了喜剧团体+综艺的新形式,如今第二季也正在拍摄中。今年6月,辽宁民间艺术团的《象牙山爱逗团》在优酷播出;近年来从剧场转战大银幕的开心麻花,也将推出《麻花特开心》,沈腾、马丽、常远等元老将在节目中登场。至此,国内三大火爆喜剧团体都有了自己的团综。
从相声、小品到话剧,从“挑战”类、真人秀到竞演类,喜剧团体的团综之路为何大火?前路又将如何?
从剧场到线上:
喜剧新业态在崛起
去年,受疫情影响,戏园、剧场、大舞台等传统的喜剧表演场所无法正常开门纳客,给以门票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喜剧团体带来了一定的生存压力,以转战互联网平台破局,成了喜剧团体的共同选择。
“我们不敢开演出,演一场就赔一场,演员都去做直播或艺术培训的兼职了。”对于这样的困境,在济南某剧院驻场演出的刘姓工作人员坦言,他们到现在也没敢强作排期。
线下剧场冷落,就连郭德纲也多次表示,并不看好线下剧场的前景,认为线下剧场挣不着钱,德云社的小剧场其实有一半的公益性质。最火的德云社尚且如此,线下剧场的逼仄可谓一叶知秋。
线上则天地广阔。岳云鹏、郭麒麟、张云雷、秦霄贤,单算这几位“顶流”,微博粉丝总数就有数千万。利用好这个优势资源,转化粉丝巨大的能量,成了德云社商业运作睁眼就能看到的一步棋。喜剧演员不仅台上得有“包袱”,台下也立有“人设”,得把粉丝饭圈化。于是,打造团综“抱团搞笑”便是水到渠成的事儿。
做这类节目,演出团队最直接的收益就是“钱”途大开:与综艺制作播出平台方签约时所规定的版权、出场、冠名、广告、宣发推广等分成,是显性收入。而除此之外的隐形收益更为可观:演员通过网络综艺吸引粉丝、获得关注,未来都会将网络流量部分引向其主营业务,把粉丝注意力资源转化为应援、买票等实际资源,通过运营粉丝群体实现长久获利。显性和隐形收益两条线“并行”,将网络综艺吸引的流量变现,可让这些国内喜剧天团赚得盆满钵满。
因此,喜剧与团综携手的“流量变现”,意味着喜剧新业态正在崛起。目前国内头部五大喜剧团体(德云社、开心麻花、赵家班、大碗娱乐、笑果文化),在经营业务上走的都是多元发展路线。比如去年年底德云社在抖音开启了“龙字科收徒招生”话题,将包括海选、竞演、指导的招生全过程在抖音直播,德云社主要班底也纷纷在抖音注册账号开启直播,出现了比《德云斗笑社》还要火爆的场面。开心麻花深度拓展线下主营业务的布局,推出了集戏剧、展览、文创于一身的“开心麻花民园剧场”,赢得广泛热议。大碗娱乐以春节档电影《你好,李焕英》强势进入大银幕,成为国内喜剧电影市场又一强大竞争者,旗下贾玲、许君聪等演员在短视频平台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热度。
“喜剧行业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核心业务变动不大、经营方式多变的行业。核心业务的稳定性可以帮助喜剧人、喜剧团体迅速接纳传媒业的新形态,形成喜剧+N的经营模式。可以预见,这种互联网思维主导下的喜剧新业态,未来将会深深影响传统喜剧行业的方方面面,为喜剧行业带来更多发展新机遇。”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臧丽娜表示。
粉丝狂欢,演员“涨粉”
至少从眼前看,新业态“为喜剧行业带来更多发展新机遇”并非虚言。在粉丝狂欢、演员“涨粉”的互动中,喜剧行业显现了空前热闹。
与《歌手》《我就是演员》相比,喜剧类题材的综艺节目凭借“笑”打动人,受众人群可以说是更广。以德云社为例,《德云斗笑社》第一季,他们重点面向粉丝生产内容,每期节目,师兄弟们都是做游戏和演节目两不耽误,前半段甭管是剧本杀还是“藏猫猫”,其实是为了呈现“相声天团”日常,让粉丝一睹师兄弟调侃斗嘴、搞怪玩笑等原本无从了解的“真实”的生活状态;而后半段,“命题相声”重在表明这帮年轻人可不是“花瓶”,捧逗搭档不固定、演出时间卡点、演出段子随机……这些障碍看似是有意的“为难”和“考验”,实则在展现这些“相声偶像”们兼具实力。节目谈笑间,再穿插些师徒交心、申明祖训规矩,时尚感里立马掺进了传统文化的“情怀”。如此一来,喜剧偶像得以全方位地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还满足了粉丝各种花式“磕CP”、消费偶像情感溢价的愿望,粉丝黏性大大增加。这个能让观众从头笑到尾的节目,也收获了大批的好评。节目第一季,截至目前有23813人评价,收获7.4分的高分,半数以上的人给予了4颗星以上的评价。
“可以说这是社粉的狂欢。每次节目播出就是我们的‘福利时刻’。你到超话社区微博里看看,大家不仅是在追正片,连花絮、彩蛋都得讨论好几番。而师徒父子,搭档情深,这样的镜头一出现,弹幕上就会被一片‘欢呼’和‘感动’刷屏。我甚至觉得这比剧场演出精彩多了,是一般的综艺体现不出来的。”资深德云女孩“央央”告诉记者。
团综“吸粉”能力惊人,而“圈粉”的过程,也是对喜剧演员培养与发掘的过程。对于喜剧自身的良性循环发展,较之线下的剧场,效果不可同日而语。臧丽娜认为,“这在模式上也属于偶像工业模式,其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明星经纪公司造星的行为,还有培育人才的目的。”因此,节目就是一个“综艺感训练场”,能最大程度发挥笑星们的人格魅力和专业能力,为综艺界输送人才,同时也能为更多演员提供曝光的机会。现在看,喜剧团综已形成了一个“明星引流、新人吸粉”的流量闭环。同团体的年轻演员、“脸生”演员与当红成员“绑定”,蹭了流量,也展现了自己。《象牙山爱逗团》先导片中,宋小宝表示:“师兄弟们身上都有独特的特点,希望通过团综,让更多观众来熟知他们。”
而效果也的确喜人。在《德云斗笑社》中,岳云鹏的徒弟尚筱菊因为露脸频繁,顺利“出圈”,还被刘德华称为“最爱”,而伴随着播出,各成员涨粉量总计达到了840万。宋晓峰、文松、杨树林、田娃、周云鹏这一团的东北喜剧人,奉上的表演被网友赞为“虽土但嗨”。他们在上海争当“时尚先生”,跑到浙江《1818黄金眼》当起了民生调解员,一系列的名场面走下来,把“为什么东北人一开口就想笑”的话题推上了热搜。
正是新业态的优势,使各个制作单位都乐得进入这个赛道,分一杯羹。据统计,2021年,预计共有19档喜剧综艺上线。包括《金牌喜剧班》《笑起来真好看》《跨界喜剧王5》等。
虽然是“人保戏”,
但舞台要求更严苛
现在看起来,喜剧与团综联手红红火火,但这是不是短暂的狂欢?
从以前的综艺节目走势来看,结论并不太乐观。“每个综艺节目都会面临资源枯竭的窘况,就算是曾经大火的《歌手》系列,基本把圈里能请的大咖都请来了,最后也无可奈何宣布停拍。”北京的娱评人钟楠对记者说。
即使是喜剧自身的爆款,也不乏走麦城的先例——曾经的“王炸”,东方卫视《欢乐喜剧人》,曾开创了喜剧人竞演的综艺形式。但接连几季做下来,综艺录制局限于演播室场景,形态已经严重老化,参与明星的咖位不断降低,收视口碑崩塌,豆瓣评分只有3.4。
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打造了《欢乐喜剧人》《跨界喜剧王》的阿苏,在制作《象牙山爱逗团》时颇费苦心。为了更好地破圈传播,他想把“喜剧+”发挥到极致,将节目定位为“喜剧人城市旅游真人秀”,打破地域限制,让东北的喜剧人辗转南方多个城市,寻找东北喜剧与不同地区风土人情的碰撞。然而,依然有相当数量的观众对此并不买账:“游戏+任务”与东北笑星显得“不搭”,复杂得让人听不懂更不招笑;节目有“为了让你笑,故意胳肢你”之嫌,鲜少体现专业的二人转或是小品文化,失掉了东北二人转“天团”最大的特色。
因此,对于喜剧团综,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是“娱乐性”与“专业性”二者如何平衡。毕竟,喜剧团队从剧场走来,本就是靠业务能力和内容闯出名堂,如果只在节目中插科打诨、游戏打闹,满足于抓取流量,把“立身之本”弄丢了,得不偿失。
所以,能否保持对剧场的坚守,是新业态能否真正支撑住的关键。这一点,郭德纲多次在采访中提及,一个普通的代言就足够抵得上小剧场一年的收入,但仍然不能离开剧场。因为剧场对于锻炼队伍很重要,所有的大演员都是从小剧场出来的。
“这类艺术形态显然不是‘戏保人’,而是‘人保戏’。但这不表明,观众或者粉丝对节目质量没有要求,反而是对艺人舞台上的能耐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最起码,要让观众看到团队成员有趣灵魂碰撞出的火花和台下幕后鲜有人知的行业百态。”钟楠认为。
文化产业中的流量和内容都是双刃剑,从业者需要掌握好追求流量与追求内容质量之间的平衡。对于喜剧团体来说,即使积极尝试互联网思维下的全新经营模式,仍得做好线上线下联动,坚持内容至上的创作原则。也就是说,甭管这风筝放出去多远、多久,那根“线”,还得拴在剧场里,得由观众牵着。
作者:田可新
实习生:许瑞坤
转自:大众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