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意淡化是文化的缺失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2-17





  年俗是“年文化”的具体载体,我们所以感到年味儿淡薄,不是没有年的情结,而是传统年俗日益消减所致。善待传统年俗,同时积极构建当代年俗系统,让年的灯笼在大年根儿红红地照亮
 
  有人曾对我说:“过年不就是一顿鸡鸭鱼肉的年夜饭吗?现在天天鸡鸭鱼肉,年还用过吗?”也有人说:“过年就是一个黄金周吧,比平时周末不过多出几天而已。”我听罢便说:“你说黄金周也可以,这可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黄金周!”
 
  年,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从腊八到转年正月十五,历时一个多月,都属于“年”的范畴。年文化本质是精神的、理想的,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欢乐、祥和、团聚的节日主题,蕴藏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为四海华人所认同和共享。不信,去听听大年夜里中国人相互之间越洋跨洲的拜年电话——它决不同于平时的相互问候。中国人的年,可是老百姓主动增加民族凝聚力、亲和力的节日!
 
  因此,对于年,我们只能加强它,不能简化它、淡化它。2006年,春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遗产传承者是艺人,节日遗产传承者是全民。要传承好节日传统,就要遵从文化规律,顺乎民情,合乎年俗内涵。如此,才能使优秀春节文化得到真正继承与弘扬。几年前,春节假期的调整让大多数人得以在除夕夜阖家团圆,这就是对春节文化的遵从与加强。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最重要的当属除夕。这一天是一年之中最后的时光,是最具生命情感的日子,因此一定要和亲人团聚一起:陪伴生养自己的父母过年,有如依偎着自己生命的根与源头;和同一血缘的家人枝叶相拥,尽享亲情。为此,春运才有如此磅礴的力量。由故土、血缘、乡情汇集而成的巨大磁场,遍布大地山川每个城市和村庄。让这磁场产生效力与魅力的,既是感情的力量也是文化的力量。
 
  年文化不是哪一天建立起来的,它是在数千年历史中经过长期创造、选择和积淀而成的,大量、密集的民俗如五彩缤纷的节日活动、难以数计的吉祥图案,共同构筑起年的理想主义景象。它既有视觉的(颜色与图像)、听觉的(鞭炮声与拜年声),又有味觉的(应时食品)、嗅觉的(香火和火药),年文化占有我们所有感官直至心灵,并深深留在我们民族记忆里。由此我们懂得,真正的文化不在于用金钱造势,而在于是否浸入人的心灵和血液之中。
 
  年俗,正是年文化的具体载体。人为地简化或淡化年俗,是文化上的怠慢与缺失。以除夕来说,除了年夜饭,还有许多传统活动应在这一天进行。中国人的传统是敬畏天地的:我们生活的一切受惠于天地,自然心怀无尽感激;天地有自己的规律与特性,不能违反;天地奥秘之于人类,还有很多尚未可知。因而,按照传统习俗,要在除夕这一天恭恭敬敬地拜一拜天地、祖先、亲人、师长,表达虔敬天地、善待万物、感恩生活、庄重迎新的态度。
 
  我们所以感到年味儿淡薄,正是传统年俗日益消减所致,而不是因为年的情结淡漠,后者从大家置办年货的红火,春运大潮的涌动就可以看出。“旧”年俗所以被淡化乃至被摒弃,一是外来文化和流行文化冲击;二是生活方式多样化,很多人不愿再遵循繁缛习俗;三是现代人缺少对年文化的充分了解和认知。于是,种种传统年俗被一样样地从春节中“撤出”,以至春节竟被调侃为“大周末”——缺少年意、缺少年味——恐怕这是当代中国人深深的集体失落!不仅年俗,当一种生活成为过去,它遗留的风俗不再是生活方式,而是文化方式;它不是物质载体而是精神载体。一个民族最纯粹的文化,往往就活生生地保留在风俗中。因而,风俗不但不应被盲目破除,反而要被审慎对待乃至放置保护之列。
 
  与此同时,我们应积极构建当代年俗系统,使我们的年浓郁、美满、充满魅力地传衍下去。这一构建,需从节日生活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不是盲目创新。试想,若将春节鞭炮声换成《蓝色多瑙河》旋律,将圣诞老人换成老寿星或财神爷,人们能否接受?多年前,有记者在天津天后宫年货市场上釆访我,问我天津老百姓怎么过年。我顺手从剪纸摊上拿起一个小福字给他看,有多小?只比大拇指指甲大一点儿。记者问:这么小的福字贴在哪?我说贴在电脑上。过年时将这小福字往上一贴,年意顿时来了。这种微型福字过去是没有的,这是源自传统的再创造,也为当代节日生活所需。
 
  团圆、和谐、富足,年是人生中一年一度用尽全力实现出来的生活理想!把生活理想化,把理想生活化,是中国人特有的年文化心理,充分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情与希冀。中国人每过一次年,就深化一次民族的亲和力、凝聚力,也就是加强民族的生命力。因此,每逢过年,我都会觉得土地是热的,都会感到民族这个概念变得更实在、更动情。我会习惯地把屋中西洋风味的陈设收一收,将应时的年节物品花花绿绿地摆出来。还会把自己的画也摘下来,换上珍藏的古版杨柳青年画。我想从中重温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体验他们对生活独有的浑挚情感,感受中华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朗朗精神。
 
  相信只要我们的传统文化根脉在接续,只要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紧拥不弃,年的灯笼就一定会在大年根儿红红地照亮!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1942年生于天津。当代作家,代表作《啊!》《雕花烟斗》《神鞭》《珍珠鸟》《俗世奇人》等,作品有40余种外文译本;当代画家,被誉为“现代文人画代表”;当代文化学者,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和传统村落保护倡导者、践行者。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等职。

       转自:人民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立足传统 打造中国电影品牌

    中国电影创作的当务之急是要立足传统,再生经典,以电影化的手段来促成中华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形成具有中华文化标识的产品。
    2017-03-27
  • 《三生三世》爆款炼成记 投资方与专家研讨会解析成功之道

    盘点2017年第一季度的爆款剧,仙侠玄幻题材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必在榜单。该剧在东方卫视和浙江卫视播出期间的单集最高收视率破2,全网播放量突破300亿的成绩更是傲人,而更为实际可信的考量指标则是:赵又廷的人气回升、众...
    2017-03-27
  • 《美女与野兽》:经典动画翻拍真人版并非都是坦途

    由法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博蒙夫人创作的童话《美妞与怪兽》闻名遐迩,尤其经过美国知名影视公司迪士尼的妙手改编,成为经典动画,受到全球观众的欢迎,《美女与野兽》也开始叫响世界,并成为迪士尼的代表作,即便是时隔26年,仍...
    2017-03-27
  • 《速度与激情8》导演聊成功秘诀:机会来了要学会抓住它

    3月23日晚,第八部《速度与激情》在北京举行了发布会。导演F·加里·格雷携主演查理兹·塞隆、杰森·斯坦森亮相。现场,塞隆与斯坦森不仅慷慨分享了许多精彩的拍摄故事,还玩起“中文挑战”,塞隆现场做出影片中“哎呀呀”的惊...
    2017-03-27

热点视频

中国报协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总编辑王其团2018贺新春 中国报协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总编辑王其团2018贺新春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