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四座牌坊的前世今生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6-12





  前不久,位于武汉市武珞路和珞珈山路交会处的“国立武汉大学”牌坊,被一辆水泥车重创,局部受损。事故发生后,肇事司机因涉嫌过失损毁文物罪被依法刑事立案。


  相信看到这个消息的朋友,都会有种心痛的感觉。如果说北京大学的象征是未名湖,清华大学的象征是清华园,武汉大学的象征就是这个牌坊。“国立武汉大学”的牌坊,不仅是进入武汉大学的引导标志,更是武汉大学历史的见证者。正因它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2001年被评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近百年历史的牌坊横遭厄运,怎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珞珈山下,樱花烂漫,东湖岸边,学子盈盈。熟悉武汉大学的朋友都知道,这所百年名校的正门处,其实还有一个和这个受损牌坊一模一样的牌坊。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故事,要从1931年开始说起。


  这一年,途经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区的“大学路”通车了。对于学校来说,这是一件非常值得庆贺的事情。之前,由于大学身处武汉郊区,交通不便,不仅给师生出行带来很大麻烦,也让许多前往学校办事的市民感到不便。因此,在大学路通车之后,学校决定在大学路的起点处,建一个牌坊,作为指示。


  根据武汉大学校史记录,这座牌坊是纯木质结构,由当时的国立武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工程处建造工程师缪恩钊、绘图员沈中清设计,带有浓郁的江南建筑风格。牌坊正反两面的横幅上,均书有“国立武汉大学”六字校名。


  不过,这个牌坊虽然很好看,但是建筑比例却不太协调。具体来说,就是横幅跨度过大,而四根立柱过细,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这种结构的建筑,牢固性可想而知,一场大风之后,这个牌坊便“香消玉殒”。


  1934年,国立武汉大学决定在木质牌坊的原址,重建一座牌坊,作为指示牌。这就是新闻中被车辆撞损的那个牌坊。这一次,学校充分吸取教训,摒弃了木结构而代之以钢筋水泥。设计者仍是缪恩钊和沈中清。牌坊改用四柱冲天式,造型较为朴素敦实。据沈中清先生晚年回忆,“此牌楼是我设计,Kales来工地时见了牌楼和我握手表示赞赏”。Kales即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新校舍总设计师与建筑工程师开尔斯(FrancisHenryKales)。


  新牌坊的正面,仍是“国立武汉大学”六字,后面则是“文法理工农医”六个篆字。至于书写者,后面六个字比较明确,是由当时中文系主任刘赜所写。至于前面的校名,则众说纷坛。有人说是蒋介石写的,也有人说出自汪精卫的手笔,还有人说是闻一多的题字。不过,在武汉大学档案馆馆长涂上飙看来,这六个字应当是从颜真卿字帖中集的。至于原因有二,其一,当时学校在选谁题写校名时,并没有取得一致意见,大家争论来争论去,最后决定从古人中来找。其二,选择颜真卿的原因,固然是因为他书法技艺高,颜真卿的人品气节也是重要的参考因素。遥想安史之乱时,河北诸郡皆畏安禄山兵威,不战而降,唯有颜真卿和其兄颜杲卿在山东独擎唐旗,为大唐尽忠死战。李希烈叛乱之后,颜真卿更是不顾八十岁高龄,深入敌营义责逆臣,最终身死报国。结合当时日本加快侵华步伐的时代背景,学校也希望通过颜鲁公的字,激发出学子们的爱国精神。


  一直到改革开放前,武汉大学只有位于如今武珞路和珞珈山路交会处的这一处牌坊。其间,武汉大学虽说也经历过拆校的苦楚,但是底蕴还在,因此在全国高校中仍处上游水平,培养了许多至今仍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的人才。对于这样一所桃李满天下的高校,校庆自然是不容忽视的大事。于是在1991年,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八十年校庆,武汉大学校友总会向广大师生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发出了捐款修建新校门的倡议。


  据一位对武汉大学校史颇有研究的学者回忆,“在海内外校友的大力支持和资助下,武汉大学新校门于1992年底破土动工,1993年9月宣告落成。这座新的校门牌坊位于八一路与珞珈山路(大学路)的交会处,其大小与街道口老牌坊基本一致,几乎就是后者的翻版,只是柱底夹杆石造型有所不同,并增加了一些装饰图案。”


  值得一提的是,这座本来为武汉大学八十周岁贺寿的牌坊,建成后却变成了学校百年庆典的贺礼。1992年之前,武汉大学一直非常明确地以1913年作为自己的建校时间,但是到了这一年的年底,风云突变,武汉大学突然声称自己建校时间应当是1893年,张之洞所创办的“自强学堂”成为了武汉大学最初的雏形。一时间,舆论为之哗然。此前,学界公认的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是盛宣怀在1895年创办的北洋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天津大学。如今武汉大学把自己的创始时间提到1893年,这明显是要把“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的名号揽入自己怀中。为此,天津大学曾向教育部愤然上书,“武汉大学突然宣布庆祝百年校庆的做法,实在令人迷惑不解和无法接受”。


  对于武汉大学究竟是不是在1893年创办的,目前尚无定论,这件事也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故不在此做过多赘述。不过,因为这段故事,武汉大学的第三个牌坊也有了“传奇性”。令人遗憾的是,在2012年,为改善武汉大学正门周边的环境与交通,武汉市政府决定在武大文理学部与信息学部之间的八一路沿线修建一条地下通道,并将路面改为绿化广场,使两个校区实现无缝对接,更加紧密地连为一体。由于1993年落成的新校门牌坊正处在八一路拓宽工程的范围之内,为了配合这一惠及学校的市政工程的施工,武汉大学遂于2012年10月将这座建成还不到20年的校门牌坊予以拆除,然后进行异地重建。


  重建后的牌坊,便是如今武汉大学正门的牌坊,也是武汉大学的第四个牌坊。这座牌坊,在武汉大学“120年校庆”时建成。造型和武汉大学第二个牌坊差不多,只不过尺寸略有放大。


  这就是武汉大学现有两个牌坊的来历。说实话,武汉大学能够拥有如此充满历史意义的牌坊,是一种幸事。不像笔者就读的学校,在抗日战争时,被日军轰炸成了瓦砾场,建校时的建筑保存下来的寥寥无几,实为一大憾事。希望受损的牌坊在修复后,能够得到校方和相关部门的妥善保护,不要再让其独处在闹市中。



  转自:齐鲁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清明祭||梁学章:英雄不死,精神永存 清明祭||梁学章:英雄不死,精神永存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