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热播的现实主义青春剧《流淌的美好时光》以温情治愈的视角,聚焦当下年轻人的励志成长,“愿你三冬暖,愿你春不寒”,通过表现剧中主人公无论遇到什么困境,都始终保持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和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彰显着新时代的精神气质,为社会的美好和谐注入了主流价值观。
具有话题性和创新性的《流淌的美好时光》,立足当下青年励志成长,讲述了齐铭(马天宇饰)、易遥(郑爽饰)等人成长道路上经历的爱情烦恼和职场困惑等故事,展现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坚强勇毅,传递了当下年轻人迎难而上、勇克难关的担当精神。
治愈人心始于温情台词
打破以往青春剧的刻板印象,《流淌的美好时光》并不局限于青涩爱情、同学关系、叛逆冲突等,而是另辟蹊径,将青年群像置于一个个家庭、邻里等社会关系中,直面青春成长背后的深层情绪,做出艺术性的表达与分析,这是一种创新与突破,为深入剖析当代青年成长找到了新的切入点。
于电视剧而言,台词是创作意图最直接的表达,可以看到,《流淌的美好时光》台词中流露出的“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积极乐观态度让人印象深刻。“在不断前行的人生中,记忆常常会按下回放键,沿着时间溯流而上,那些曾经普通得似凉白开一样的日子,在回望的时候,似乎都变成甘甜的清酒。”“那些相爱美好的瞬间,时刻提醒着我们,感情和理智是多么的重要,以至于我们在被负能量冲昏头脑时,仍会想起,你爱的人在等你。我们之所以生而为人,不是猛兽,是因为我们可以控制住自己的恶念。”剧中易遥对平凡生活的理解和她积极乐观的正能量生活态度,极具感染力。
“我们将作品风格定位于温暖的青春、励志的成长。在合理讲述故事的前提下,对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情感内容进行细化,与观众保持‘连接’。希望《流淌的美好时光》的情感表达能够涵盖不同年龄段,以剧中人物为切口,带领观众感受生活的悲喜。”编剧团队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情感的投射和表达不分年龄,拥有不同人生经历的观众会对作品产生不同的情感共鸣。我们将成长的阵痛、爱情的分合、人生的抉择等内容进行融合,为作品赋予更为接近真实人生旅途的剧情走向,展现出了‘生活有时会给我们一拳,有时又会给我们一把糖’的真实感。”
青春图鉴展现人物群像
《流淌的美好时光》以现实主义笔触勾勒出青春成长的美好画卷,呈现真实可信的人物,触动人心的友情以及周折的情感故事,将这些感情蕴藏在一点一滴的生活琐事中,赋予角色血肉和灵魂,通过细节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剧中,“光源男孩”齐铭是积极向上的青年榜样,当同学遇到困境时,他总是挺身而出,面对母亲的严格要求,他温和以待,像一束永不熄灭的光源照亮身边的每一个人。“仙人掌女孩”易遥坚强独立、善良乐观,原生家庭的伤痛让她逆境突围,外界的无端指责让她愈挫愈勇,她以勇敢之心默默散发着“向阳力”。元气少女郝湉(柴碧云饰)坚持走自己的路,不在意他人的眼光。顾森西(周澄奥饰)不惧流言蜚语,坚决维护正义……众角色轮番登场,展现了人性软弱、坚韧、温暖的复杂性,触人心弦。
“这个剧吸引我们团队的地方也是和其他同类型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吝于展现主角在成长过程中的纠结和困境,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但却都追逐阳光,向往真善美。”《流淌的美好时光》制片人王业勋认为,每个人的青春都不是单一的,不是只有唯美或者残酷,而是笑与泪、逆境与顺境交织的。“我们这次做的青春成长更真实而接地气,内容更丰富。真实的青春并不都是阳春白雪,原生家庭的矛盾、校园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初入职场的困惑,是每个年轻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我们的创作就是要让角色直面这些问题,通过不同角色经历这些问题的成长过程,进而给观众以启发。”
从服化道到音乐倾尽全力
走心的服化道有助于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感。记者了解到,《流淌的美好时光》美术道具提前3个月就在上海各处老弄堂采风看景做参考,之后在棚里高度还原了弄堂里的齐铭家和易遥家,其中易遥家境不好,很多道具特意做旧处理,以符合人设。演员也会融入角色,想易遥会穿什么样的衣服,然后,把符合人设的私服贡献给剧组使用。
“青春这一主题不是浮于表面的,而是通过剧中的许多细节让观众真实地感受到。比如易遥和妈妈的争吵,现实中有些年轻人和父母就是这样的相处模式,对最亲的人说出伤人的话,我们希望用剧中角色的成长,最终以家庭的和解,带给观众思考和启发。”王业勋此前曾成功操刀多部青春剧,此番担纲《流淌的美好时光》制片人,更是驾轻就熟。他介绍,从剧本到制作拍摄,到后期、音乐等,每个环节都力求精益求精。要想做精品剧没有捷径,只有对每个环节都倾尽全力。“比如该剧原声音乐,是我们团队试听几百首样本唱片后精挑细选的,仅主题歌作曲部分的修订,就和音乐人往来沟通了三四个月,到后面的填词、确认歌手、制作歌曲、最终剧中的铺曲等,每个环节都是团队亲自盯。虽然比较辛苦,但有时候我们在弹幕或观众评论中看到一句类似‘这剧的音乐很用心’就会觉得这些细微的努力也会被观众看到,是值得的。”
转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