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爱的女人们》话题足料 引发观众集体讨论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5-30









  家庭代际和谐促进真人秀《我最爱的女人们》正在芒果TV、优酷和东方卫视播出。作为一档观察男性如何处理婆媳关系、构建和谐家庭的节目,《我最爱的女人们》融合了旅行类综艺、代际观察类综艺和夫妻情感类综艺等多重元素,看点足且话题讨论度高。截至羊城晚报记者发稿,该档节目的微博话题阅读量已破10亿,发帖讨论量达23.7万。

  难度加码,老公面对多重挑战

  节目中,张伦硕、张晋、杨烁、袁成杰四位老公,带着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性角色(母亲与妻子),一起度过同居同行的三周时光。

  此设定一曝光,《我最爱的女人们》就被网友调侃为开启了“老公地狱挑战模式”,不仅要面临“老婆和妈妈同时落水到底救谁”的灵魂拷问,还要带着关系微妙的二人参加最容易暴露问题、引发矛盾的家庭活动——三人旅行。

  随着节目的推进,挑战还不断加码。最新一期节目中,王黎雯的好友穆丽燕、蔡少芬的闺蜜陈法蓉、钟丽缇的妈妈CHUNG THIHIEU和陈芊芊的妈妈姜红玉一同登场。

  “丈夫、妻子、婆婆”的三人艰难模式,顿时升级为“丈夫、妻子、婆婆、丈母娘、妻子闺蜜”五种角色的“地狱”模式,让观众大呼过瘾,称其为“让所有男人抓狂的境遇”“丈夫的终极挑战”。

  夫妻、婆媳、成年母子、闺蜜、亲家的相处之道,艺人不同的性格特质,不同明星家庭的碰撞互动,旅行中的乐趣和挑战……都在节目中得到呈现。模式升级,节目的制作难度也大大加强。导演单丹霞坦言:“不管是从内容设计、节目执行方面,还是从后期剪辑方面,多重生活空间、多重人物关系、超长录制时间,都对制作团队提出了极大挑战。”

  话题足料,引发观众集体讨论

  为了保证播出效果,节目挑选出了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域、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成长背景的几个明星家庭,以“星素搭配”的方式,集体出镜。尤其是婆婆们,职业分别有警嫂、公务员、会计等,这保证了几个家庭的差异化和代表性。

  张晋蔡少芬夫妇是许多人眼中“女强男弱”的夫妻代表。节目中,蔡少芬将花式炫夫进行到底,分享了“张晋接受我所有过去”“不要用说分手来要挟对方”“如果我去世了,你可以再婚,只要求善待父母子女”等务实的婚姻观。张晋“给婚姻存钱”“重视陪伴和分享”的观念,也让观众印象深刻,不少人感叹“成年人的爱情充满了珍贵的理智”。

  来自上海的袁成杰陈芊芊夫妇则充分展示什么叫“撒娇的女人最好命”。在打游戏的过程中,好脾气的袁成杰多次中断游戏帮老婆找各种东西,对老婆的呼唤有求必应。这让其他老公大呼“了不起”,不少观众也感叹:“上海男人疼老婆果然名不虚传。”

  此前因为出轨传闻而备受争议的杨烁,偕妻子王黎雯在节目中亮相。面对镜头,二人坦言,在拥有小女儿之前,他们的婚姻并不稳定。节目中,“老婆只吃了几口面杨烁就直接叫埋单”等相处细节,也被观众反复议论。王黎雯直言:“结婚前后老公差别大,把对我的好都用在拍戏里了。”

  钟丽缇张伦硕,更是一对特殊的夫妻。两人的年龄、名气差距甚大,钟丽缇此前已拥有多个孩子,但屏幕前撒糖不断的二人却成为了观众心中的神仙伴侣。节目中,张伦硕因为遮掩摄像头问题,对钟丽缇大发脾气,甚至向婆婆告状,这也引发了“男人婚前婚后差别大”的讨论。

  素人精彩,妈妈们全是大宝藏

  眼下许多综艺节目都强调“星素搭配”,可惜大多数综艺中,素人嘉宾往往沦为“小透明”,但在《我最爱的女人》中,素人嘉宾的光芒丝毫不亚于明星。

  张伦硕的妈妈,可谓节目中表现最出彩的妈妈:交际技能十级,一开始就凭借“煎饼大葱”的外交和其他三个家庭迅速熟络起来;组织能力优异,一场文艺联欢,让大家宾主尽欢,各显才艺。语言不通的亲家前来,她也能凭借肢体比划和神交,聊得不亦乐乎。

  张伦硕的妈妈还在节目中玩转如“瘦脸器”等新奇器材,她对双眼皮的执念和对自己身材的吐槽,都让观众看得乐不可支,连儿子张伦硕都感叹:“我妈就是个天生的喜剧演员。”

  袁成杰妈妈则堪称优雅妈妈。面对镜头,她每次都妆容精致,端正出镜。文艺联欢中,她凭借一支优雅柔美的“扇子舞”,被刷上微博热搜,有观众称袁成杰妈妈“活成了自己老了最想活成的模样”。此外,杨烁妈妈也凭一曲《梨花颂》得到了观众赞叹。张晋妈妈也在节目中大方吐露心结,称自己隆重操办过大寿是为了给身边人看,弥补儿子娶妻未在重庆摆酒的遗憾,打消外界“儿子不如儿媳”的评判。

  豆瓣网友“小之阡陌”评论:“这部综艺节目包括但不囿于家长里短一地鸡毛,婆婆们与子女拥抱各自的生活,相亲相守,却也相互独立,每个人都有自我的价值。”


  转自:羊城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