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剧作为最容易拉近与年轻观众距离的一大剧种,近年来热度颇高。但是,随着剧目的增多,青春剧到底该怎么拍反倒成了一大难题,套路化、落窠臼、太狗血……都是随之而来的负面评语。
在近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的芒果TV青春剧《你好,对方辩友》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学者围绕该剧乃至整个青春剧类型的题材选择、剧情表达以及审美特征等应如何处理进行了深入研讨。
以“辩论”为抓手
“这部剧题材非常新颖。”正如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所言,选择辩论这一题材切入,是《你好,对方辩友》最大的特色,“过去的校园青春剧最爱做的题材就是文艺和体育,包括美国青春片也是如此,但这部剧可谓独辟蹊径”。
尹鸿表示,选择这一题材非常为剧集添彩,因为“辩论本身是一个展示的过程,可以发掘人物的多样性和思想深度。它自带强烈的竞争性,能够带来叙事上的便利。此外,很多辩题与社会问题有联系,可以开拓叙事空间”。
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副会长罗建辉也认为,辩论是这部剧最大的特色,“这一题材虽然做得少,但是不代表人们不关心,辩论是很多人在学生时期都经历过的事情。现在市面上很多剧题材扎堆,就是没有从生活本身这个大金矿中认真思考,挖掘题材”。
选择辩论这一切口,也打动了原本不打算制作青春校园剧的上海颖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钒。一直以来,杨钒都认为现在市场上的青春剧太多,又千篇一律,但是当本剧制片人王士龙告诉他,准备做一部有关辩论题材的青春剧时,他顿时觉得非常新颖,可行性强,便当场决定拨款,启动项目。
在《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看来,选择辩论这一题材的意义,还不仅仅在于新颖,“这部剧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校园里,除了教授学生在未来工作中能用到的一技之长外,在其他方面的培养有没有必要”。她谈道,这部剧让人们看到,辩论会让一些曾经高傲的同学学会谦虚,而原来自卑的同学找回自信,略显自私的同学学会团队意识……可以说,这部剧告诉人们,大学更重要的是塑造青年的人格,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
带来思辨乐趣
“希望更多的年轻观众能享受思考的乐趣。”谈及拍摄初衷,王士龙表示,从创作层面而言,《你好,对方辩友》并不直接给予观众答案,而是尽量引导观众自己思考。“例如,第一集就抛出了‘辩论是否有意义’这个终极辩题,直到大结局第30集的时候,才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辩论。而且,这部剧的主旨是,辩论不是为了战胜对手,也不是以输赢来定论,而是为了给第三方释疑解惑,通过辩论让自己换位思考,这才是辩论的本质。”王士龙说。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易凯认为,这部剧的专业性非常强,“专业的辩论提升了本剧的厚重感。剧中设计的题目很现实,都是青春年少的大学生需要面对的问题,而且辩论的过程也非常精彩,辩词写得很有深度”。
在《你好,对方辩友》的辩题中,有很多涉及当下社会热点,包括“娱乐至死”“明星效应”“女性歧视”等。“这扩展了青春剧的格局,从关注小我到关注现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读书人应该‘风声雨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事事关心’。”高小立评价道。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刘淑欣认为,思想因交流而多彩,真理因辩论而明晰,“《你好,对方辩友》剧情中,主人公们在辩论过程实现对问题的更高认识,并逐步超越自身,接近真理”。
青春剧的破圈
尤为难得的是,虽然《你好,对方辩友》是一部青春剧,但是现场的多位专家学者作为“长辈”纷纷表示,它也引起了自己的共鸣,尤其是曾经担任大学生辩论赛评委的尹鸿、学生时期组织过辩论赛的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理论研究处处长赵彤等。
“看剧之前,本来想按照惯例,看看‘前三集、中三集、后三集’,但看着看着就有些放不下,这对我这种‘老年观众’而言很难得。”罗建辉坦言,《你好,对方辩友》情节非常真实,人物非常阳光,让他回忆起了当年的校园时光。
对于《你好,对方辩友》的破圈效应,高小立认为,这是因为这部剧没有采取传统的叙事,摆脱了“上帝视角”,“很多青春剧的主创往往站在道德的高地‘俯瞰’年轻人,将主创自认为的什么是青春、青春该如何度过等观点,通过剧情潜移默化地表现出来。但是这些主创给出的观点和意见,并不一定是年轻人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你好,对方辩友》以年轻人自己的视角来看待青春,突破了奋斗立志、事业成功、爱情圆满的青春剧框架结构,让年轻人以及关注年轻人真实想法的中年人,都感到很真实”。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胡占凡更是借由这部剧,提出了对青春剧未来创作的希望,“首先是题材选择方面,今后能不能有更多的表达方式。这次是辩论,以后能不能是科学、环保、慈善,题材其实非常多。此外,青春剧在审美标准上,不能局限于俊男靓女的外在美,虽然这是一个很大的亮点,但是不能作为文艺追求的首要条件,更重要的应该是心灵美。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世界观已经接近成熟,所以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高标准的引导,走出狭隘的、低层次的审美,去探索一些关于人生的成熟思考”。
转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