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旺季里的三大新型消费陷阱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4-28





  随着演出旺季的来临,各类演出购票陷阱也层出不穷。消费者或是购买的演出门票变成官方预购名额,或是转发抽奖遭遇诈骗,即使最终拿到票进场,也有黄牛谎称工作人员收票另售。这些演出消费陷阱不仅种类繁多,技术也在不断升级。对于消费者来说,从正规渠道购票,发现问题及时维权,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最佳方式。


  门票“变脸”


  热门演唱会门票向来是市场中的抢手货。日前,周杰伦演唱会成都站门票一经开售便被抢购一空。地表最强App、大麦网、永乐票务等官方指定的演唱会销售平台上,该站演唱会的门票均显示为缺货、已售罄状态。然而,为了搜寻到可购买的门票,一些消费者却步入了陷阱。


  据悉,有消费者在百度糯米平台上登记了信息,在4月21日上午收到“开始补票销售”的信息后,便立即点进短信里提供的网站链接,进入到了购票页面。产品注明门票价格为800-999元一张,该消费者花费1998元购买了两张门票,并收到支付成功的短信,但当消费者向客服人员咨询具体何时到何处取票时,却被告知自己购买的不是演唱会门票,而是官方周边产品及门票预购权。


  “购买时产品显示为门票,支付短信通知的也是成功购买演出票,最后却变成了期权,这是在误导消费。”该消费者表示,从购票时的截图就能看出,购票说明里面注明取票方式、支付方式等内容,并没有提示说“官方周边及预购权”的信息。另外,在支付短信里,也显示为演唱会的“演出票”,而在演出信息一栏,则标注着取票地点,以及官方周边和门票将于演出前两天到指定门店领取。


  而当该消费者再次登录产品页面时,却发现产品内容已经进行了修改。价格修改为760-999元,在演出信息一栏中也新增了“注意,此为官方周边&预购权”的提示。但是对于此前购票时遇到的误导问题,该消费者也向平台进行了投诉。


  “抽奖”把戏


  信息时代,网络在生活中的渗透无处不在,而在诸多的网络信息页面,转发抽奖送礼物对于消费者来说并不陌生。记者在微信中以演唱会抽奖为关键词搜索,便看到诸如“周杰伦珠海演唱会门票免费送”、“欢乐抽奖赢张学友演唱会门票”等链接。在一些消费者看来,这种链接不过是看到了随手转发而已,然而,这其中也暗藏着不少风险。


  消费者陈女士向记者反映,此前在微信看到有转发抽奖陈奕迅演唱会内场票的链接,点开后需要先报名,并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然后分享到朋友圈参与抽奖。谁知不到一天却被告知抽中获奖,需要提供个人身份证,绑定银行卡,并回复动态验证码,以此来核实票面信息,“一提到绑定银行卡我就警惕了,既然是抽奖赠票,根本不需要提供这么详细的信息”。


  因此上当受骗的消费者并不在少数。在微博中,有账号归属信息为“大麦网在线售票”的“麦小艾票务”,通过转发抽奖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目光,而当有消费者咨询购票信息并付款后,“麦小艾票务”却表示需要在支付票款的二维码中再次输入3883的激活码,事实上即再次转账3883元。据悉,大麦网并未在微博上授权任何人私下售票,而网络中称在“麦小艾票务”处上当受骗的消费也不在少数,目前,该账号已改为“麦馨馨票务”,仍在经营转发抽奖送票以及售票活动。


  票根“另售”


  买票的过程一波三折,经过层层验证进入演出场地,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警惕,因为演出场地内同样有黄牛的身影。


  “为了避免拥挤,我和朋友很早就到达体育馆验票进场,不想却有自称是工作人员的黄牛前来收票。”消费者崔小姐向记者表示,黄牛带着对讲机与耳麦,说演唱会有互动环节,互动的粉丝按照票面座位号进行抽取,“我想着已经进场票就没什么用了,便和几个朋友把票给了这位‘工作人员’,不想却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纠纷”。据悉,当演出快要开始时,有三位消费者拿着崔小姐给出的票根要求让座,崔小姐表示票根被工作人员收走,并拿出了拍摄的那位“工作人员”的照片,随后场地执勤负责人带着后来的三位消费者离开,演出现场也根本没有抽奖环节。但是让崔小姐不解的是,已经被撕去副联的票根如何可以被再次使用,谎称是工作人员的黄牛又是如何进入体育场馆内的。


  记者查询发现,有相似经历的消费者并不在少数,有些是场内安保人员“借”票根带人进场,事后便将票根归还,还有一些则是进场后有“工作人员”以抽奖的名义收走已被撕去副联的票根,有部分消费者便会因此引发纠纷。


  消费提示


  问题及时反馈 维权把握时机


  随着近些年来演出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容,所产生的消费纠纷也逐渐增多。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的在线票务平台数量超40家,囊括一级票务市场、二级票务市场、二手交易平台等。但是由于演出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尚未完全打通,导致演出购票市场问题频现。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赵虎表示,面对票务消费中的问题与纠纷,最重要的是明确权责归属。以购买的门票变成预购权为例,平台未对商品包含内容做出充分解释,应该以保护消费者利益为先的方式妥善解决问题,而消费者在此时最先要做的就是保留好所有的购票证据,“消费者要敢于维权,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投诉,便于相关部门集中查处,挽回损失”。


  据悉,就购买的门票变成预购权一事,销售平台表示在销售的产品中确实存在疏忽,在产品介绍中未清楚表述,目前已进行了修改,并且对该消费者进行了退款。


  专家指出,热门演出票需要从正规的一级、二级票务平台购买,即使出现问题也有一定的消费保证,但是对于抽奖转发送票最终中奖的情形,要谨慎提供个人信息,凡需要另行付费或者绑定银行账户的,都有较高的诈骗风险。拿到门票后要妥善保管,不随意转交他人,避免引发不必要的纠纷。(卢扬 王嘉敏)


  原标题:演出旺季里的新型消费陷阱


  转自:北京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又一起!连云港多家化工企业随意排污 触目惊心! 又一起!连云港多家化工企业随意排污 触目惊心!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