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真人秀综艺节目《偶像练习生》的播出,令偶像艺人背后蕴藏的巨大市场空间成为行业热议话题,尤其是艺人所处的经纪公司,成为市场和资本关注的新热点。
未来,国内艺人经纪行业能否借鉴好莱坞经验,出现诸如美国创新精英文化经纪有限公司(Creative Artists Agency,简称CAA)这样成功的大型经纪公司?日前,在北京举行的“好莱坞艺人经纪模式全解析——中美行业经验交流会”上,来自影视娱乐业相关领域的行业专家,就目前的国内艺人经纪市场现状进行了一系列讨论,并就如何解决当下国内艺人经纪行业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各自的答案。
好莱坞经验值得借鉴
谈到艺人经纪,不得不提CAA。作为好莱坞娱乐经纪行业的标杆,CAA以创新的经营管理方式,对艺人经纪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推动了整个好莱坞影视产业的变革。
交流会现场,知名投资人曹海涛介绍了CAA在经营管理及业务模式方面的经验。如“项目打包”模式,CAA不再只局限于为某部影片提供一两个明星,而是提供一个完整的打包服务:除了导演和演员,还有项目策划,以及作家、编剧、制片人,全部打包捆绑与好莱坞影视公司合作,由此增强自身的议价能力。同时,CAA还成功为导演、演员争取到先期总票房的分账形式,即电影公司得到票房收入后,不再去除税费等支出,就按比例支付演员和导演的薪酬。这种分账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为导演和演员争取利益,直接提升了好莱坞明星的片酬。
在曹海涛看来,目前中国艺人经纪行业整体专业化程度不高,经纪公司规模普遍较小,在经营模式和业务开发方面可以尝试借鉴CAA的成功经验。值得一提的是:“CAA采取专业且完全分离的业务模式,经纪、管理和制作各项业务分离。这一点与中国艺人经纪公司有所不同——目前国内的制作公司和经纪公司往往并行,比如华谊兄弟,自身既是制作公司,同时兼具经纪代理,如此一来很难为艺人争取到最大的利益。”曹海涛说。
品牌、专业化服务是行业关键
娱乐市场研究专家雷鸣将中国现阶段经纪行业的运作模式概括总结为“保姆+菜市场”模式。“由于这一行业的进入门槛很低,行业分工及专业化水平程度不高,因此,行业整体呈现出鱼龙混杂的状态。”雷鸣表示。
友戏APP联合创始人赖声铭认为,目前中国艺人经纪服务市场呈现出市场集中度较低、分散化程度较高的特征。行业内存在的小作坊式操作使经纪人行为带有浓郁的个人色彩,尤其是大部分从业者并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仅凭借和艺人的同学、家人等亲近关系开展经纪业务,由此也导致行业很难形成成熟的娱乐经纪体系。“对比好莱坞,中国艺人经纪公司的良性发展,一定要建立在专业化程度的提升以及品牌的建立基础上。”
根据多年来在娱乐行业领域进行数据分析的经验,艾漫数据总裁曹永寿认为,在艺人经纪这一领域,大数据算法的应用逐渐发挥出越来越积极的作用,依托大数据进行舆情监控、风险规避、商业预估、粉丝运营等,对艺人和经纪公司都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曹永寿表示,经纪公司通常需要快速捕捉行业变化趋势,而大数据恰好可以使艺人、经纪公司、影视公司在决策上少走弯路。不过,他坦言:“在未来市场,大数据是很好的辅助工具,但最后的决定还是要依靠从业者专业的敏感嗅觉。”
行业发展路在何方
尽管CAA的创新运营模式为整个艺人经纪产业提供了一个可学习借鉴的模板,但有业内人士认为,如果不考虑中国本土情况,直接照搬其经验并不一定会成功。麦锐传媒CEO王丛强调,必须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结合经纪公司自身的艺人资源进行创新,才能催化新的经纪业态产生。
实际上,对于中国目前影视行业领域普遍存在的制作公司与经纪公司并行的情况,业界早已提出质疑。记者注意到,2017年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已经开始尝试将经纪业务逐渐剥离,从而专注内容制作。这样一种侧重于分工精细化的运行模式,是否会成为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赖声铭认为,从目前对市场情况的判断来看,想要实现制片和经纪业务的完全分离难度较高。现阶段,艺人对经纪公司的认可还是建立在该公司的制作能力基础上。“产业分工没达到一定细化程度之前,艺人经纪很难完全脱离内容制作行业。未来如果以生产为主营业务的影视公司能够专心制作,并且能够从中获取到较高利润,那么行业的集中度也会越来越高,影视制作公司自然不需要既投身制作又兼顾经纪业务。”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随着影视娱乐市场的成熟度越来越高,艺人经纪的专业化程度也会随之提升,这一行业仍然具备巨大的上升空间。王丛也对中国艺人经纪行业的发展持乐观态度,在他看来,今年将是经纪行业最好时代的开始。“《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两个以打造偶像团体为目标的综艺节目的出现,证明了中国艺人经纪行业正在慢慢步入工业化。尤其是这两档选秀节目弱化了个人,突出厂牌的竞争,这背后凸显出的正是艺人经纪公司的价值。”(于帆)
原标题:业内专家探讨艺人经纪行业前景 亟待摆脱“保姆+菜市场”模式
转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