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电视剧产量最多的国家,但以往大量品质不高的产品进入市场,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然而过去一年情况发生了变化,国产电视剧创作生产的数量有所下降,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精品剧的出现,那些创作质量相对平平的作品越来越难以找到生存空间,优胜劣汰的局面正在形成。
从收视率调查来看,精品剧正在引领整个电视行业。在过去一年里,引爆电视剧关注热点、在收视率排名中位置靠前的很多都是精品剧,比如 《人民的名义》 《于成龙》 《情满四合院》 《深海利剑》 等,成为电视剧行业的亮点,马太效应非常明显。我一直认为在创意产业领域一定会出现良性的二八定律,因为它跟普通的物质产品不一样。在餐饮行业,大大小小不同口味不同风味的餐馆都可以得到一定的顾客群,但是在创意产业领域,关注度、注意力、价值永远会向优质的版权倾斜;版权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最优质的版权会得到最大的收益。这其中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在网络上点击率最高的作品和在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作品,各前10部当中有80%都是重叠的,说明真正有质量的作品已经打破了媒介的屏障和圈层的限制,成为真正的大众剧。
无论多好的题材,起用多大的明星,人物不好,难成精品
对这些精品剧做一些归纳和分析就会发现,它们在题材上主要可以分成四种:包含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在内的军事战争类题材占比非常高,说明观众对这一类型的电视剧始终有巨大的好感;第二大类型是谍战悬疑;第三类是近现代的传奇故事,也就是通常说的年代剧;还有一类就是都市生活类,这类作品从收视率占比来说不是特别高,但是影响很大,这几年我们特别有影响力的作品,大部分都来自于此类题材。
如果再对精品剧做进一步的总结,无论是古装剧还是现代剧,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创作路径上的结论:人物塑造好了,作品才会好;人物不好,无论多么好的题材,起用多么大的明星,作品最终的成功率都很低。上述这些精品剧几乎都是靠人物立起来的作品,不是情节推动人物,而是人物推动情节。这是符合艺术规律的:只有人物成为情节的发动机,情节才不会虚假,演员才能准确地贴近自己所饰演的角色。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好演员也没有把戏演好,主要的原因并不完全是演员的问题,而是由于剧本本身对人物的准确性把握很低,导致演员不知道该怎么去塑造这个人物。其实我跟很多创作者交流过,只要人物顺了,导演也舒服,演员也舒服,当然观众就更舒服。所以我们说,人物是情节的发动机。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当我们说把人物塑造好的时候,到底指的是什么? 在我看来,就是这些人物必须是现实人际关系的一面镜子———换句话说,观众能够从这些人物身上看到现实关系的映照。比如我们看 《欢乐颂》,看 《人民的名义》,剧中那些让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都是如此。所以,单单是“生动”还不够,好的人物必须要有现实性,包含着某种现实的反映,一种现实的典型性。
精品剧的“精”在于没有漏洞。很多70分的作品,再稍微精致一点就是90分
在塑造好人物的基础上,要成为一部精品剧,需要尽可能涉足陌生的题材、领域和人物,比如谈判官、恋爱专家、外科医生、急诊室医生、律师等等。这种陌生感一方面会增加观众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可以因为其所具备的专业性,而提高观众提前破解故事走向的门坎。
不穿帮、不出戏的艺术逼真性,同样是精品剧的必备条件。精品剧的“精”不在华丽,而在于没有漏洞。环境不真实、情景不真实、服装不真实、化装不真实、氛围不真实,这些都是漏洞。过去一年我们看到一些大明星出演的、影响力非常大的剧,但其中很多场景穿帮,很多对话和人物关系让人出戏,破坏了原有的戏剧逼真感。这些剧其实已经有了70分以上的水准,如果再稍微精致一点就是90分,可惜没有,让人非常遗憾。
所有的精品剧,最终都是以价值观来得到观众认可的。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观众对价值观的诉求越来越高。不管是哪一类的电视剧,观众都希望能够在价值观层面上引发共鸣。我在很多场合都会提到《琅琊榜》,它虽然是古装题材,但是里面蕴含的精神是现实的,现代的。这些年越来越多关于理想信念的电视剧作品频频得到观众的认可,同样是这个道理。中国梦归根到底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新时代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新时代。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价值观和创作水平、创作能力之间是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出精品。
值得一提的是,调查显示,尽管电视作为媒介面临比较大的挑战和影响,但是互联网、特别是移动终端增长势头很快,而在视频网站的整体点击量中,电视剧占了60%。换句话说,电视剧对于整个互联网行业都有重要影响。这也说明电视剧仍然是也将继续是一种大众文化形态,因此,希望未来出现更多精品剧来带给大家以梦想,带给大家以希望。(作者尹鸿,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原标题:精品剧如何突破圈层 赢得更多关注?
转自:文汇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